《少有人走的路》这套书,16年的时候我就买了。我总是习惯在扉页上记录购买时间、购买地点和我的名字。
“16年”,真的醒目又刺眼。
这套书共有四本,当时只看了第一本的少的可怜的几十页。我知道我看不下去。但如果当时读完了,我会不会以更好的自己去面对后来的生活呢?
这个问题问的有些“事后诸葛亮”,但好在现在也不算太晚。
这世上很多事情都是讲究缘分的。文字的力量只有在感同身受的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前提下,才会变得如同武器一般,可以所向披靡。
如今我再次阅读起第一本书,理解与共情深刻了不少。我知道这是最好的时机。
哪怕中间仍然要忍受那些直击内心的痛楚,你仍然需要读完整套书。那些错过糊弄过的时光,生活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拐角让你猝不及防直至跌倒。那个时候,你才会万般庆幸自己内心丰盈坚定,哪怕崇山峻岭,也不至于溃不成军。
有人说,但凡能打动你的、鼓励你的,都是你内心的缺口。
我同意。那些貌似击中你的铿锵有力的名言金句,只是碰巧碰到你的软肋而已。而我们每个人有十二对肋骨啊,被碰到、被感动很正常,只是不要被那些流行思想中的强权、傲慢带乱节奏。
所以,孤独的时候要沉淀下来自我充电。从小我就是一个个性和自我意识特别强的人,我还没有强大到去影响别人,但我希望至少可以不被他人特别是周围的环境轻易影响,而自乱阵脚。
于是保持清醒是我的必修课,而且必须拿到优秀学分。这是我的英雄主义,为了在生活面前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这是《少有人走的路》里面出现的一句话。
精辟,犀利,但有醍醐灌顶之效。
以前我总是不太愿意写读书笔记,不是因为懒,而是对于在摘抄与积累后的最后阶段,非得把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总结成文,才算是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的这种形式主义化的做法,有点反感。
这种有点类似于应试教育下的某些弊端产物,我认为有些违心,违背了写作初衷。所以能不写就不写,忽视与逃避,我也因此错过了自己“输出”能力的提升与精进。
后来我又不得不承认形式主义下的强迫,有时候也是一种助推。
被动思考也是一种思考,一种进步。我们每个人都有不愿面对、自我逃避的时候。日常的作业或许可以糊弄应付了事,那么人生路上那些你不得不面对接受,并且必须解决处理的问题呢?
情感与学业的平衡,就业方向的选择,工作的职场竞争,生活的一地鸡毛鸡零狗碎,柴米油盐最后是否淹没了诗与远方,锅碗瓢盆是否粉碎了星辰大海。最后都在扪心自问,到底是我们创造了生活,还是生活成就了我们?
但是无论如何迟到总比不到好,只要做了就永远比不做强。那些乍看之下的绊脚石,不要被情绪左右了思维。你要把它当成馈赠的礼物,此时出现的外力就是一种契机,考验的是你的勇气和智慧。
我想绝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内心缺口,不论大小,不论多少,都需要我们去修复与壮大。
你的生活,你的痛苦,没有人会为你买单,除了你自己。
你必须要有种正确的认知——这是一个功利的世界,它让人觉得不努力、不勇敢都成了一种罪过。
因为“努力”不再值得嘉奖,“坚持”也不是值得歌颂。它们就和“体贴”与“包容”是爱情里的标配一样,成了这个时代洪流里的必须与标榜的常态。
“这个世界确实很功利,但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因为功利的背后,它承认的是你的努力。”
但我想说的是,努力的前提是选择,后续是精益求精。这才是功利背后的真相。
而选择往往需要勇气伴随,愿我们都能勇者无惧,最后成为生活的强者。输什么都别输了自己。
最后我想说一句,这是我写过的最“跑题”但又最走心的读书笔记了。重拾勇气坦然面对,也是我对自己的期许。
在生活这个大考官面前,输什么,都别输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