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四天,我想要分享一个从小读到大的人物传记《郎朗 千里之行:我的故事》,不同阶段读这本书的感受是不同的。小时候读他的传记更多的是崇拜,想要通过他的事迹和刻苦练琴的精神来鞭策自己认真练琴,想着未来有一天也能成为像郎朗一样的钢琴家。长大后再次翻开这本书,与儿时的观点大相径庭。
郎朗看似光鲜亮丽的背后,他其实有着十分“不幸”的童年。从小因为要练琴就与妈妈分别,和爸爸一同留在北京追梦。“第一名”永远是父亲给予他的要求和目标,他也从来没有央求父母减少给他的压力,从小到大一直都是接收、服从父亲每天安排的学习计划。除了吃饭、睡觉、写作业,剩下的时间全都用来练琴,平均每天至少六个小时。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桥段是郎朗因为放学回家晚了一些,父亲就向他大吼、发脾气并让他亲自吞服药片自杀,七八岁的郎朗害怕地躲到阳台,父亲便逼他跳楼。郎朗最终被逼无奈,用手猛击墙壁,他心想要把双手砸成肉泥,把每根骨头砸断!是怎样的恐惧和痛苦使他如此愤恨,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是怎样的一种心里伤害啊!在我看来,郎朗的父亲成就了一个钢琴家却毁掉了一个孩子快乐的童年。
一个孩子本应拥有幸福快乐、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童年,而郎朗完全是被禁锢在家,被其父亲精神绑架。我觉得这是值得令人反思和思考的现象,现如今很多琴童家长也在运用郎朗“虎爸”的教育模式陪孩子练琴,殊不知,把一个“天才”塑造成钢琴家的同时,他的人格多少都会有些缺陷的。不禁联想到我自己小的时候,妈妈拿着戒尺在家里陪我练琴,弹错音、手型不对的结果就是打手,每天放学回家必须练琴两小时之后再写作业,看动画片?不存在的。。。
小时候的我不快乐,放学一个人在家练琴,别的小伙伴在外面愉快得玩耍,觉得很不公平,曾经恨过妈妈也埋怨过她,直到现在内心依然很容易莫名的“被感动”、掉眼泪,内心脆弱与童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虽然长大后觉得感受到音乐带给自己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熏陶和影响,审美能力随着音乐专业训练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应该感谢妈妈对我的悉心培养,但是我失去了属于自己快乐的童年,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心理阴影。
未来有一天,我也会为人师为人母,我一定尽全力不去剥夺孩子自由的权利,培养一个人格健全、身体健康、乐观向上、阳光善良的娃,还她一个快乐、温馨又自由的童年。不要做“郎朗”,我要她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