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陈蕾老师的分享,谈及的是智慧课堂中的“个人抢权”和“随机挑人”的应用技巧。听着听着让我不禁想起了今年9月份与王博士共同在沈阳某小学一同听课的经历。
课程内容是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课堂上学生通过使用交互式平板答题、上传、分享等,整个课堂看起来如行云流水,老师教学环节设计得环环相扣,学生更是把“技术”用到“溜”得可以!整堂课下来,我感觉如果到了期末考试,关于分数的知识应该不会有孩子丢分吧!因为我们看到的都是面对老师的题目,学生们都对答如流啊。
课后王博士的点评惊醒了我。王博士大致的意思是这样:当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总是选择那个最先举手或者经常举手的孩子回答,那你就一定会得到你事先预计好的正确答案。但是这个回答真的是你想要的么?真的是这个课堂需要的么?学生给了你这个答案,你就真的骄傲的认为我很棒,我把学生教会了……?
结合今天陈蕾老师的分享,我也真正觉得基于问题的教学才是好教学,才更有意义。只有当学生提出了问题或者在学生中发现了问题,才能引发我们对教学更深层的思考。其实那些没有举手的或者没有抢权的孩子,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注意和关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