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一位语文老师,每逢考试,尤其是大考之前,必送给我们一句六字真诀----老子天下第一!
所以,迷信这位语文老师的同学,总会超常发挥考出好成绩。其中,也包括我。
但是,愚钝未开的我,对老子其人知之甚少,只把这句话当做一句很酷很时髦的箴言,每逢考试在心中默念几遍,然后就有所向无敌之感。
曾经一直以为这句话是我们牛X的语文老师独创,后来读书知道,这句话貌似跟著名的“老子”还是有关系的。古代治国,都要有宗教相佐。唐代以前道家排老大,儒家排第二,至于佛教,属外来的就只能第三了。后来人们戏称:老子天下第一,孔老二,印度阿三。
老子其人,不只是在我们自己眼中是第一的牛人,就算在西方世界也备受推崇。他的著作,也是唯一作品《道德经》,早在16世纪就传入了西方,后来被陆续翻译成250多个版本,在发行量最大的世界名著当中,仅次于《圣经》。很遗憾,在这个排名上老子没有坐上第一的位子。不过了解他老人家性情的人肯定知道,这可能刚好印证了他“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本意吧。
当今牛人马云叔叔曾说过,他读得书不多(肯定是谦虚啦),但是有一本书他从来都是随身携带,那就是《道德经》。读到兴奋时马叔叔还说“哎呀!这哪是我在读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读我,而且他读到了我内心的最深处。”
两千多年前的牛人居然读到今天牛人的内心,让人不禁感叹:真是牛人相惜/相吸啊!
老子之所以牛,是因为他不仅出生很牛,求学牛,为官牛,论道牛,就连跑路的时候骑的都是牛!
1. 牛人出世--其母未婚先孕,一孕81年?
查询老子的生平,“度娘”告诉我们他生活在春秋时期,出生地是现今的河南鹿邑县。详细的生卒年份并无准确记载,只说约为公元前571年至471年。这不禁给了人们无限遐想的空间。身为牛人,他的出生必须与众不同,要不然怎么配得上牛人的履历呢!
于是,“史料”(野史和传说)就会找到这样的记载,老子的妈妈玄妙玉女是未婚先孕,吃了一个李子就怀上了。常人是十月怀胎,老子他妈这一孕却长达81年。所以老子一出生就是白眉、白发、白胡子,形似老者,他的妈妈就给他取名“老子”。老子出生后看见院子里的李子树,给自己选了“李”姓。因为大耳垂肩,人送外号“李大耳朵”。这一点,与正史记载的“李耳,字聃”刚好吻合。
要知道,那是在两千多年前,还是封建社会建立的初期,未婚先孕是决不允许的,可不仅仅是成为“八卦焦点”,被人们茶余饭后谈论一番就能了事的。那么,如何让著名的老子的妈妈“师出有名”呢?这我们必须得佩服古代的“狗仔队”,他们说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寄胎于玄妙玉女理氏腹中”,那么后来理氏生下老子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了,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玄之又玄”的传说,主要还是因为老子其人太过牛X,不配上一些玄妙的传说,总是难解咱古来有之的八卦情怀。
即便在正史当中,司马迁为他作传的时候也犯了难,因为不明真相,不敢乱写,只好列举了几个跟老子有关的传说中的人物,最后写道“老子,隐君子也”。老,是为德高万众;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所以,“老子”也就是对这位牛人的一种美称啦!
2. 牛人求学--智商太高超师傅,中途转学入周都
老子出生是个谜,求学之路也是非常人可比。
他天生聪慧过人,又勤奋好学。老子的妈妈没有像后来的孟子妈妈那样三迁住所,她是把名师请到自己家里,专门教授儿子,望子成龙之心可见一斑啊!商容就是老子的启蒙老师,他博晓古今礼仪,通达天文地理,深受老子一家人的敬重。
可是,商老先生只教了老子三年,有一日突然向老子妈妈来辞行。老子妈妈很奇怪,问是不是我家儿子太过顽皮不爱学习,还是太过懒惰不服管教啊,我们一家奉你为座上宾,学费又不少给你的,怎么就不教了呢?
商老先生一肚子苦水啊,他说我实在教不下去了,你儿子这智商能超过180,让我一个智商不到150的人去教(“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这不是难为我嘛!我在你家教了三年,经常被你儿子问的哑口无言,我再教下去就是误人子弟了。
老子妈妈一听,甚至着急。商老先生一走,谁来教儿子呢。商容做事有风范,没说一走了之。有自知之明的他,把老子推荐给了另外一位名师----商容的师兄,在周朝为太学博士。商容在老子面前显得有些“才疏学浅”,又知道鹿邑本是穷乡僻壤,哪有什么高人可以教这么绝顶聪明的孩子啊!他能利用自己的关系给老子找好下家,所以送他“千古第一伯乐”的称号绝不为过。
此去周都路途遥远,老子妈妈是一万个舍不得啊!老子是一根独苗,那时也不过13岁,有如我们现在远赴欧美读中学的“小留学生”,为娘的哪有不担心的。但是为了美好的未来,老子妈妈还是忍痛送走了儿子。
转学成功的老子,在周朝太学博士的门下博览群书,为后来论道著说打下了坚实基础。
3. 牛人为官--史上最牛的图书馆长,最有资历的书记员
老子淡泊名利,一副清高的架势,肯定是不符合达官显贵的标准。他做过的最大的官是周朝的守藏室史,也就是国家图书馆馆长。这可美坏了爱书如命的老子,整天与书为伴,恰若蛟龙入海、飞鸟在天。这时候别说给他个宰相当,就算给他个国王的位子,他也绝不不会露出半点儿“垂涎”的神色。
据说,老子当国家图书馆馆长的时候,是周文王在位。后来武王继位,老子也做了个特别的官,叫做“柱下吏”,负责记录朝廷上大臣们对朝政的议论,其实也就是个“书记员”的工作。按照那时森严的等级制度,武王可以伏几而坐,朝臣们都是席地而坐,不提供座椅,也没什么可靠着的。然而,作为“书记员”的老子却能靠着柱子坐,这就是给资历深厚的人最独特的待遇。
4. 牛人论道--孔子仰慕其才学,两次登门求教
孔子是名人,但是老子比他成名更早。据史料上记载老子大孔子20岁左右,按辈分孔子得称呼老子为叔叔。孔子仰慕这位叔叔的才学已久,一直想登门求教。终于在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实现了这个愿望。
与老子谈书论道,让孔子大开眼界,获益匪浅。临走时,老子说,人家富贵人家都是送些钱财做礼物,我是穷人,就送你几句话吧(“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孔子求之不得啊,就为这个来的!果然,一番点化之后,孔子如醍醐灌顶,满载而归。回到鲁国,弟子们都问孔子有没有见到老子其人,孔子说我不是见到了人,我是见到了龙啊!(“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面对老子这样的牛人,孔子用了中华文化中最牛的图腾形象去形容,仰慕之情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啊!
时隔十八年之后,孔子已经是知天命的岁数,又再次登门求教。一番论道之后,孔子感慨,自己活到这个岁数才明白“造化为何物”(“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以前真是白活了的感觉。
常言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孔子每次登门求教的一席话都够孔子仔细品味研读十几年,老子论道之牛也是无人能敌了!
5. 牛人跑路--本想一头青牛自在西游,却遭铁杆粉丝跪拜求书
要说老子学识渊博可谓无人能敌,可是做官他就是个“小菜鸟”。本来也没什么政治抱负,做个图书馆馆长他就很知足了。但就这么个不显眼又无实权的官职,偏偏给他招来了祸灾。
大约公元前520年,周景王驾崩,由于王位之争,王子朝带了大批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国。老子被判失职,丢了官。
本来也就是看在书的面子上当了这么个官,要不然看着那群尔虞我诈的嘴脸,老子早就不干了。看着周王朝已然衰落的不成样子,老子也不再留恋这凡俗之世了。于是,老子决定跑路,骑上一头青牛,准备西出函谷关,隐居山林潜心修道。
可是天不遂人愿,偏偏碰上了铁杆粉丝----函谷关的关长尹喜。这粉丝的水平那是极高的,也是博学之人,又爱好天文,喜欢研究星宿学。一日尹关长夜观天象,发现东方有紫气升腾,形状如龙,一路滚滚向西而来。他想肯定有高人要从关口经过。而能有这种气势的,天下高人中非自己心中的偶像老子莫属!于是,尹关长提前派人清扫出四十里路,夹道焚香,就差铺上红毯了。
老子行事低调,崇尚简约生活,没有什么行李车马,只倒骑一头青牛,和普通路人一样,一路悠哉的就来到了函谷关。可是他不知道他的粉丝已经在这里等候多时了,见到老子上前跪倒就拜(真忠实度,让现在的粉丝都汗颜啊!)。老子看这粉丝浓眉大眼,鼻直口阔,又这么虔诚(主要是不给通关文书他也脱不了身),就答应了传授他一些真东西。所以,就有了传世的经典之作《道德经》。
自古以来,关于老子的记载和传说数不胜数。他西出函谷关后所向何方,有N个版本的解读。
有人说,他把尹关长一起带走去了西域流沙(包括天竺),对西域人、天竺人进行教化,所以有“老子化胡”传说。
有人说,他被尹关长纠缠,无奈留下五千言,换了通关文书去到了印度,后来到了迦毗罗卫国,点化了那里的一位牛人乔达摩·悉达多,助他悟道成佛了。
有人说,尹喜拜了老子之后,借病辞官,修了楼观,把老子接来斋戒问道,并请老子写下道德经,普惠后人。后来,老子还是独自西去,从此隐居深山不问凡事。
老子最终去了哪里?这个问题像个谜团,被后代津津乐道几千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就连司马迁《史记》也只能用一句“莫知其所终”来形容。
于是,就更加激起了人们对千古牛人各种猜想和考察。牛人的坐骑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的一个象征。所以,老子也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
无论称他老子还是老聃,李耳还是李聃,又或者青牛师还是青牛翁,查询任何有关他的资料,都带着一种清虚至上、神秘莫测的感觉,这也许就是千古牛人要留给后人的感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