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所讲的语境理解力是一个很有用的技能,可以预见的是对我们在座的产品经理最有用,老师也会针对产品经理举比较多的例子。
有道是市场鸡、运营喵、程序猿、只有产品经理在字面上累成狗。
产品狗说得好听是产品的第一责任人,居于产品的核心位置,串联起上下游。说的不好听那就是夹在上下游之间两头不落好。
程序猿也很累,但至少程序猿可以靠自己的专业装B,逼急了还能说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 产品汪就只能到处陪笑脸。
当然除了产品狗,对其他人也有用,比如年龄差距往往会造成比较大的隔阂。70后、80后、90后。。。
70后往往已经成为管理层,有时候看不惯90的做派,“搞不懂这帮家伙在想什么,太散漫了。人力部怎么会雇佣这样的新人?”
而90后则会这么想“就算跟那个老同志好好商量,恐怕也解决不了问题,而且根本谈不到一起去。算了,还是把自己的事做好就行了。”
某互联网公司的解决方案是这样的,每季度末冲刺完业绩后必定喝酒,每喝酒必定喝高,然后从领导开始忆苦思甜、打成一片、抱头痛哭,哭的是一把鼻涕一把泪,都是我不好,为了KPI,为了公司的生存,为了兄弟们的幸福,我怎么怎么不把大家当人,大家的苦我都看得见。。。
然后对面也开始哭,说没有没有没有,都是我不好,没少让你操心。之前有什么磕磕碰碰、鸡皮倒灶的事儿,那都是bullshit,大家就把它当个P放了。
通过这种方式,释放了情绪,达成了理解。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当然有,那就是大家一起坐下来,学习“语境理解力”!
小测试
-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总觉得自己的注意力在下降。有时候看是看了,没看进去;听是听了,没听进去。
- 有时候我会把天聊死了。尽管这不是我的本意。
- 总是会遇到一些人,“你跟他讲法律,他跟你讲政治; 你跟他讲政治,他跟你讲国情; 你跟他讲国情,他跟你耍流氓; 你跟他耍流氓,他跟你讲法律。”很痛苦,感觉不会再爱了。
- 有时候以为沟通达成一致了,然而到了事情推进时又发现没聊清楚。
每道题1-6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越匹配分值越高。分值越高,预计在本次课程收获越多。
什么是语境理解力?
在背景、语境不同的人之间协调意见的能力。
为什么要锻炼语境理解力?
人人都需要被理解,让世界充满爱。
如何锻炼语境理解力?
情-共情
上次的“反应力”课程里老师起了一个引子,简单的重复,就可以让人产生“你很懂我哎”的想法。这其实就是一种共情。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说了,情有什么可讲的呢?我必须去理解我的工作对象。所谓“甲方虐我千百遍,我待甲方如初恋”,这是我的工作呀。
因为工作倒逼所以去尝试理解他人 不是真感情。遇到一点挫折就可能产生积怨。都是工作 凭什么我要来迁就你,你不配合是吧,不配合我们就公事公办。我汇报领导,让领导处理。
有的领导把问题还扔给你,让你换个方式解决;你就只能还是委委屈屈地做小媳妇;
有的护犊子的领导会赤膊上阵。这个时候就成了拼领导的话语权。 这样的事情还少吗?
事实上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我们尝试去理解别人是因为我们也需要被人理解。
举一个盖房子的例子,同样是盖房子,
- 第一个石匠辛苦终日,为的就是养家糊口,毫无感情投入。
- 第二个石匠知道自己盖的是学校,想象着未来有孩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嬉闹,感觉很欣慰,工作也没那么累了。
- 第三个石匠更不得了,他盖的是教堂。因此毫无保留地投入了自己炽热的情感,加班加点而丝毫不觉疲累。
可能有的小伙伴会说盖什么样的房子又不是自己的选择,我必须要做这份工作养家糊口。但其实不是这样的,你可以选择去盖教堂!
让我们来学习共情。
在工作中,你的老板安排你做一项额外的工作,并且当天完成,你知道应该赶快去做,但是一连串的急事让你把老板交代的工作忘得干干净净。这一天你忙得连午饭都没吃。
当你和同事们都准备下班回家时,老板来找你,你赶快向老板解释,你今天实在太忙了。
老板打断你,生气地对你大吼 ,“我不想听你的解释!我花钱用你不是让你整天坐着无所事事!”当你正要再向老板解释时,他说 ,“别说了!”然后径直朝电梯走去。
同事们装做没听见。你收拾好东西离开公司。在回家的路上,你遇到一位朋友,因为心里很郁闷,你想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朋友。
朋友试着来“帮”你,他用了八种方式。请你每读到一种方式时,把当时的“本能”反应写下来。(反应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是你的真实感受。)
- 否定感受“这没什么。不值得你这么郁闷。你可能只是累了,才小题大败的。其实,情况没你想象的那么糟糕。来,笑一笑,你笑起来真好看。”
你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大道理 “生活就是这样的。不如意之事常常会有。要学会看 开些,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情。”
你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出建议:“我告诉你该怎么做。明天一早直接到老板办公室. 对他说 ‘我错了。”然后赶紧把老板交代的活儿干完。别去理
会其他小事。明智点,想保住那份工作的话,最好别再让类似 的事情发生了。
你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问 ”是什么急事让你竟然把老板交代的活儿给忘了?”“你 不知道如果不马上做,老板会生气吗?””以前发生过这样的事
情吗?”“他离开的时候,为什么不追过去再解释一下?”
你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偏袒对方:”我能理解老板的反应。他可能压力太太。他没有天 天对你这样,已经不错了。
你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分同情:”真可怜。真是太糟糕了。我真为你难过,我都想哭了”
你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业余心理医生:“你想到过没有,你这么难过,是因为老板在你的生活中,充当着父亲的角色?小的时候,你可能总是害怕让父亲失望,所以当老板斥责你时,又把你带回到了早年害怕被否定的感觉。对吗?”
你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共情(试图了解对方的感受) :“今天对你来说真是糟糕的一天。承受了这么多的压力,又在同事面前挨老板训,心里一定不好受。
你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大家分享)
你已经了解到了当听到这些常见的说话方式时,你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样的。
我愿意在这里进一步分享一下我的个人感受。当我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我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让我感觉更差。过分同情让我觉得自己太可怜;提问让我产生防范心理;最激怒我的是说我的感受毫无道理。这时候我通常的反应就是:“算了吧,再说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
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内心的伤痛,给我机会让我多说说我的困扰,我会感觉没那么郁闷和困惑,也能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我还可能会对自己说:“老板平时还是不错的……我当时应该马上认真处理那份报告……但我也不能假装这件事情没发生……好吧,明天早点到公司,先把报告写完……不过,到他办公室交报告的时候,我还是要让他知道,他昨天那样对我说话,让我很难过……另外,也让他知道,以后他对我有看法,最好单独和我谈。”
大家可以看到,在第8种“共情”的方式中,其实朋友说的都是你倾诉的事实,但却给了你最大的慰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朋友通过重述 表明了他把你的话听进去了。而你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倾听!
在情绪平复后,大多数人自己会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就像这棵树,即使“心被掏空了”,依然能够生长。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是共情的力量,激发一个人心中自己的力量。
说起来很简单,但非常有效。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举两个例子——
1. 如何夸人?
- 直接夸,事倍功半,往往徒费唇舌,难入人心。
- 蔡康永分享过另一个方法,间接夸。这就高了一个层次:
我的主持工作,使我一定会遇到很多我不熟的人。我如果遇到台语长寿连续剧的老婆婆女主角,硬要说我是她的粉丝,她听了也不会信,说不定老婆婆还觉得我很虚伪。但我如果是用转述别人赞美的方式,说:住我们大楼有一位阿公,觉得她是整出戏里最有气质的一个女生,那老婆婆女主角才听得进去吧。
- 更高的层次是创造机会让人自夸:
比如说,当朋友完成了一个项目,你与其夸他“哇!你好厉害啊”、“好能干啊”,还不如说:“咦?我听说很多人搞这个项目都失败了,你是怎么成功的啊?”或者说:“咦?这个项目听起来好像很不容易,是不是啊?能不能介绍一下里头最难的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得意之作。给朋友一个机会让他自己说出来,比夸他一百句还要爽。
2. 如何激励人?
来自于《好好说话》的例子,
“唉,我最近又胖了,好羡慕你的身材,能锻炼得这么好。”
“是啊,你为什么不跟我一样,花点时间去慢跑,运动一下呢?”
“我也知道,但工作太忙,实在没时间……”
“我觉得还好吧?你真的有那么忙吗,连每天半小时都抽不出来?”
“啧,你哪里知道我们这种加班狗的苦。而且就算有时候早点下班,也是精疲力竭,哪有心情慢跑啊……”
“那为什么不试试晨跑呢,早起半小时,跑完精神会更好喔。”
“但我体力不行,跑没多久,就会很累……”
“放心,体力是练出来的,只要持之以恒,就会越跑越轻松。”
“算了吧,我从没慢跑过,连双合适的鞋子都没有……”
“那小事,我带你去买一双,如何?咱们明天下午就去商场挑。”
“唔,我看下次吧……”
不停地给出解决方案,朋友却找出千百种理由对抗。换个方式——
“唉,我最近又胖了,好羡慕你的身材,能锻炼得这么好。”
“咦,奇怪了,你看起来不是那种会注意身材的人,为什么会对运动感兴趣呢?”
“我也希望自己能瘦一点啊……”
“胖就胖嘛,有什么不好呢?”
“可是瘦一点的话,我穿起衣服来就能更有自信一点……”
“何必在意呢?反正我们又不会嘲笑你。”
“不是别人会不会嘲笑的问题,而是自己看自己也不开心啊……”
“那么,你打算怎么做呢?”
这时就变成了“他要做”而不是“你要他做”,朋友自己的力量被激发出来了。
下面我们讲理。分两点来讲,感情控制力和逻辑思考力。
与人沟通,自己无论如何不失控,保持冷静;这就立于不败之地了。然后再用缜密的逻辑给出专业的建议。
理-感情控制力
什么情况下,我们的情绪会失控?心理学家认为,大脑会最先产生本能反应,所以在遇到触碰你心中痛点的问题时,理性思维短路,于是情绪控制了你,而不是你控制情绪。大约6秒后,大脑变得越来越理性,渐渐可以控制一些低层次的本能反应。
比如说,女朋友闹分手,男朋友暴跳如雷,孤注一掷,比如一走了之或者打骂,表现出丑恶的一面,于事无补,反而使得情况更加恶化。等到冷静下来,他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很不正常。这就是失控。
失控的原因很多,比如自尊受到威胁、儿时就养成的习惯、担心失败、犯错误时为了逃避责任,甚至是故意利用情绪给他人施压。失控通常会导致比较恶劣的结果。当然,利用情绪给他人施压有时会取得一时的成功,但对长期维系一段关系来说显然是不利的。
比如,你预定了酒店房间,到达时却被告知却没有空房,于是你在前台大叫说要找他们经理出来,这样做可能的确有用。因为没有哪家酒店希望在大堂出现一位大喊大叫的客人。但是如果对方是长期合作的伙伴,你利用情绪的做法就会导致合作无法顺利进行,只会制造麻烦而不能解决问题。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想办法,赶在情绪失控之前做点什么,使得情绪可以得到暂时的平复。
具体的做法,可以是
- 稍微休息一下,冷静一下;
- 也可以让第三方控制节奏和谈话氛围,适时解围;
- 或者每次回应对方前先问问自己:“此刻我的目标是什么?”;
- 咨询请教他人,“如果我打算这样做,你觉得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
做到其中任意一点,就能有效帮助你避免失控。
理-逻辑思考力
《金字塔原理》是很好的锻炼逻辑思考力的教材。
表达的逻辑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
我们的大脑有一种倾向,即认为任何同时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关联的,并倾向于将这些事情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组织起来。这个规律可能在于事物之间的共性,比如某些共同点,或者是位置的邻近性。根据乔治•米勒的研究论文《奇妙的数字7±2》中的观点,人脑无法在短期中记住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有的人能记住9个,也有人只能记住5个。当到达7个记忆项目以上的时候,大脑会倾向于把这些概念进行逻辑上的分类,通过寻找记忆项目的相似性建立更高一级的分类系统,减少大脑的记忆量。也就是说,通过归类将概念提高一个抽象层次,组成一个概念组。
在这样一层一层的抽象归类中,我们在大脑中便已经开始建立了一个金字塔模式。研究表明,若要在实际操作(如演讲、写作等)中建立金字塔模式,最佳做法是自上而下地表达。也就是说,先确定塔尖,即总的概念和范畴;再根据塔尖来扩充,列出具体项目。
一、 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
在传达你的思想给别人时(比如做培训时试图把你的思想传达给下级),最有效的表达方式是自上而下地表达,也就是说先把你的中心思想、总论点(金字塔的塔尖)传达给读者,这是减少交流成本、直奔主题的最佳办法。在亮出总论点之后,再进一步展开,描述可以支持总论点的分论点。而不要从分论点入手,让读者摸不到头脑。二、 自下而上思考,总结概括
对于传达者来说,在组织自己的思想和论点的过程中,却是遵循着相反的原则,即自下而上的写作原则。这和盖楼房是一个道理,要从一砖一瓦开始,一砖一瓦慢慢地砌成一堵墙,四堵墙构成一个立体空间,慢慢形成一座高楼。如下图所示,在给读者传达自己的思想的时候,要遵循自上而下的顺序,而在写作和组织自己论点的过程中,则要遵循自下而上的顺序。
强有力的总结
如何锻炼语境理解力?今天讲了两个方面,情和理。
情讲了共情,理讲了感情控制力和逻辑思考力,这三个技能点就像三把飞刀,希望大家能善加运用,就像小李飞刀,“一刀出手,例不虚发”,我把它命名为“两面三刀”。谢谢大家!
本文为作者原创,转发请注明原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