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和小朋友斗智斗勇,结果不管我是赢是输,最终都因我无法完全控制住脾气而输了。
晚上,6岁的女儿和她同龄的表妹在一起玩。因为姐姐的捣乱两人用奶奶房间可以用上的物品堵门。结果两小只因为搞乱了奶奶房间的东西而被姑姑惩罚打了手心。
等姑姑和表妹走后,女儿委屈地走到我身边坐下。看她欲哭无泪的样子,我关心地问了一句:“宝贝,你怎么啦?”这不问还好,一问小家伙的眼泪就不争气地夺眶而出。我搂着她的肩膀,让她在我怀里哭了一会儿。等她情绪稳定下来,我再问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经过一番细心倾听,加上猜测,和姐姐断断续续来插话描述的,我大概明白了整个事件的经过。她和妹妹在奶奶房间玩的时候,被姐姐看见搞乱了房间里的东西,姐姐想管,她们不让姐姐进门,于是用东西把门堵起来,不让姐姐进。姑姑看见她俩堵门的行为,认为是不好的行为,所以想教训自己的女儿,让她俩不捣蛋。结果我女儿护妹心切挡在了表妹前面,估计姑姑没控制好自己手,不小心打在了我女儿手上。女儿因为姑姑打了她而觉得委屈极了。
分析了一下整个经过,我先肯定了姑姑打人的行为肯定不对。小朋友犯了错不对只有打人一种方法可以教育孩子。其次,对于女儿护着妹妹的良好行为给予了肯定,这样的行为是爱护弱小的勇敢行为,肯定她是个好姐姐。最后,对于她们俩搞乱奶奶房间里的物品,用东西堵门不让姐姐进的行为进行了教育,告诉她这样的行为是不被大人所接受的,奶奶整理房间很辛苦的,如果弄乱了,记得要收拾好,下次注意不要再犯。加上我搂着孩子不断地抚摸她的背部进行安抚,孩子接受了我的劝慰。
后来,女儿想看一集小马宝莉的电视,我就同意了。没想到她看完一集竟然说还没看完,还有下一集。于是我心里有点忍不住急躁了。一是因为时间已是晚上十点以后了,孩子该睡觉了。二是因为本身对她姑姑对待孩子的方式有点不满,带了点儿小情绪。于是我把电视关了,直接忽视了孩子的需求。当孩子哭闹时,我就生气地说:“你要看就看吧,以后有什么事别妈妈!”说完,我开始练平甩功运动去了(为了躲清静)。孩子就一直在那儿哭,还带点小脾气踢床。半个小时左右才在他爸爸的安抚下睡着。
我一边做着平甩功一边思考。我刚才做得到底对不对?刚才女儿好像是说过她看的小马宝莉有点长,整个故事是小马们失去了可爱标记并把可爱标志找回来的事。我以为的一集就是电视上第一集从头放到尾,大概20多分钟。而女儿的意思是要看完整个故事过程。两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对于“看一集”的理解也不同,所以我们之间就出现了常态化的误解。误解后,我还生气了。后来想想,我的处理方式过激了。其实在给她看一集也不过是20多分钟。而孩子因为我不让她看电视整整哭了30多分钟。
最终,我得出的结论是:得不偿失!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再看一集又怎么样?无非是多看20分钟,晚睡20分钟。这样她睡前的心情至少是开心的。现在搞得一团乱,亲子关系恶化了不说,还更晚睡了,另外睡前的坏心情也不利于小孩生长发育。
和小朋友斗智斗勇的一个晚上我输了,女儿也没赢。下次我得吸取教训,得问清楚孩子真正的意思再答应她的要求。省得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