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初中时候喜欢看青年文摘,有一篇文章是这么写的,贾宝玉性子热络,喜聚不喜散,林黛玉性子冷清,喜散不喜聚。
看完这句话不知道为什么很是喜欢,于是每当有聚会,一个人顶着月光走长长的路回家,想起这句话,便觉得甚是寂寞。
我从12岁就开始外出念书,村里人见到我,多是说,啥时候回来的呀,或者是说,这就要走了哟。不是来了,就是走了。
自此以后,从来没有在家里长久逗留过,刚开始是离开村庄,后来离开县城,再后来离开城市,再后来出省,越走越远。
小时候很怕离开家,每次离开家都角儿是惴惴着,不想离开这温暖的窝,而我想,那时候更多的是求依赖,害怕一个人面对生活。
后来慢慢习惯了,渐渐地有些兴奋离开家,哎呀,去远方多么让人期待。
然而我感情比较迟钝,一直对于离别没有太多概念,每个地方都是待上那么几年了,到一定时间就该走了,仿佛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只是在离开的某些瞬间会感觉有些难过,仿佛是跟那里产生了联结,你离开的时候,你的一部分就丧失掉了。
最初有离别之感,是读大二那年,参加朋友婚礼,她远嫁江西,她离开得洒脱,连头都没有回,而我看着那绝尘而去的车屁股却掉下泪来。
后来,越随着年龄增长,我却发现我越来越害怕离别。
我不能忍受老妈送我离家,我的车开了,她站在车外边跟我挥手。
我也不能忍受跟老姐彻夜聊天,她说“我们在一个城市多好,没事儿可以逛个街,一起吃个饭,不像现在,一年才能见上两次。”
我不能忍受老妹告诉我
你一年在家呆15天,十年咱总共见150天,按再活四十年,那是见一天少一天。更别说躺在床上说话儿,那是说一句少一句……
我想这是,因为情深。
后来我曾遇见一人,我们在车站分开,他握着我的手说“再见,保重。”
当时我想,这辈子我都不想再听别人跟我讲保重了。
再见,是再也不见。
古人讲,生离死别,一点没错,这生离其实就是死别。
我想,这是因为遗憾。
饶是我活了二十多年,依然无法处置这遗憾与深情。
后来,我看了《京华烟云》,木兰深爱立夫,二人不能在一起,
书上说,
人生原属美丽,却也悲凉。
我有些明白,人生原本精彩,但也实是无奈。
但是对于与家人短暂相聚,长久分离的常态,依然无法接受。
背井离乡仿佛是一种宿命,你恒久地背负它,无法逃离。
在家,念远方。
远方,思故乡。
后来我看龙应台的《目送》,书中谈亲情,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我开始有些释怀了,亲人不过也是我陪你一程,然后各走各的路。
再后来我看到这么一句话,“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我一下就释然了,人与人相交不正是如此吗,在相互遇见的时候激情燃烧交相辉映,
然后带上彼此的挂念和温暖继续上路。
恩,我好像是终于想通了呢,开始学会处置这深情。
然而,有离别那一天,终究是有些难过。
当我遇见了你,虽然我知道这不会是永远,但是我总希望这一天会迟一点,再迟一点到来。
就像《神雕侠侣》里,杨过在陆无双和程英处养伤后,不辞而别,
陆无双心中大痛,哽咽道:“你说他┅┅他到那去啦?咱们日後┅┅日後还能见到麽?”
程英道:“三妹,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你又何必烦恼?”
她话虽如此,却也忍不住流下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