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由于念念发烧,一直在照顾她,没有时间写感受,今天感受也颇多——
我们住在15楼病房,透过窗户可以一览无余看到大半个巨野的模样。宽宽的马路,川流不息的车辆,人来人往。有人开心,有人悲伤,有人着急,有人缓慢,有人悠闲,有人急躁——我感受到:每个人都有一个神秘得世界,我们看到的,并不一定懂得。我们看到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真不知道,评价和猜测,只会徒增我们自己的烦恼。放下我们自己那一套论点去评论这个世界对与错,绘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我与太阳相遇30年了,我今天看到太阳,和往常不同。也许是因为我认真观察了,起初刚生起时,她圆圆的,红彤彤的,没有光芒,好像温度低。过了几分钟她的颜色变成黄黄的,发出微小光芒,能感受到热量。再过几分钟,她变得光芒四射,全力散发出全部的力气去散发自己的光和热。等阳光到达最高点时,她又开始光芒收敛,颜色有黄黄的变成红彤彤的。我感受到变化时刻存在。
今天我听了<上瘾>,我对这个词听得非常多:家长经常说,我家孩子爱看电视,我家孩子就喜欢玩游戏,我家孩子就喜欢看手机——等等家长无法接受的习惯。当家长看到这些孩子的行为时,可能会产生焦虑,愤怒,生气的情绪。可能会产生唠叨,训斥,暴力谩骂或者武力等行为。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如何让孩子上瘾的呢?我们把一切归因于孩子,是否真的如此呢?
让孩子对一件事或者一个产品上瘾有四步——触发,行动,变化多端的酬赏,投入
就拿看手机为例——
最近在医院的时间比较多,接触一些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第一次住院同病房的孩子一个是11岁,一个是11个月。对于11岁的孩子,因为孩子打针时会哭,身体不舒服会哭,为了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或者打发打针时的经历时间。妈妈总会用手机里动画片,快手,抖音等转移孩子注意力。让孩子停止哭闹。这个时候家长一个无意行为给孩子们创造了接触手机的机会,产生了触发行为。
今天上午在医院,我隔壁住着一个11个月的孩子,孩子打着针,因为完打5个小时,妈妈也想让孩子安安静静度过这5个小时,妈妈打开手机让孩子看,有时候孩子做理疗时,孩子哭,妈妈也会拿出手机来哄孩子。妈妈的手机变成哄娃神器。这些无意行为给孩子创造触发手机的机会。
可以思考下我们的自己平时给孩子创造了多少触发?
触发又分为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上面讲的案例都是属于外部触发。使用外部触发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它的终极目标就是驱使用户进入上瘾并完成余下的循环步骤。
内部触发
当某个产品与你的思想、情感或是原本已有的常规活动发生密切关联时,那一定是内部触发在起作用。
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是一种威力强大的内部触发。疲乏、厌倦、孤独、沮丧、困惑等情绪常常会让我们感到不适,这时候很多人都想着做点儿什么打压这种负面情绪,刷个朋友圈、玩两局游戏等等
孩子们玩手机,玩游戏一定存在触发。然后自我价值感低,寂寞孤独压力大,就会沉迷其中。
当孩子们发现手机,游戏等物品或者产品有助于缓解自己的烦恼时,就会渐渐地与之建立稳固且积极的联系。久而久之,这种纽带就会发展为习惯,孩子只要受到内部触发的刺激,就会转向这个产品来寻求安慰。
第二步:行动
行动就会有动机:动机分为三类:
1. 追求快乐,逃避痛苦。
2 .追求希望,逃避恐惧。
3. 追求认同,逃避排斥
当孩子们触发刺激,发现里面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动机,也就是找到好处,就会积极做出行动。行动越多,也会产生更多的链接。
第三步:变化多端的酬赏
酬赏我个人理解为需求,某个产品或者手机,游戏等可以满足我们各种需求,这会让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还会投入金钱。
第四步——投入
事实上,当我们在这项产品,手机,或者游戏上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后,我们就很难离开这个产品了,就如同谈了一场很久的恋爱,明知道可能不太合适,但谈得愈久,就愈难分手。
对某个东西上瘾,就形成了习惯。如果习惯一但养成,想改变艰难。
作为父母,养育孩子一定要多学习,多成长,才可以找到事情源头。
每个父母手里都掌握着人类的未来。如果每个父母都可以意识到自己才是孩子最大的资源。一定会认真反思和觉察自己。
上瘾模型基本上是关于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但是,培养习惯既能成为推动美好生活的一种正向力量,也能被利用去达到邪恶的目的。对于父母,我们要做一个健康习惯推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