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之这名,是有道理的。把电影《黄金时代》看了一半?不全是。也是因为自觉那样荡漾贫苦而闪耀的年代的气质,至今,不过剩一半了。
先说电影,虽因困乏,为了保证观影效果而决定中断电影以待明日,并非说这片是臭长而乏味的。傲娇而霸气的鲁迅,呆萌而文青的萧红,那些所有质朴而激烈的文人们,那些辛酸又壮阔的事迹,确乎有着别样的美。甚至他们说话的,行文的这种半生不熟且又酸又骚的方式,也是我极为喜爱的,便有了这篇文章奇葩的文风,这第一番模仿。
鲁迅说“什么仇呢?”
萧红说“只剩我一个了,他妈的。”
萧军说“爱就爱,不爱就丢开。”
其他人,因为不够有名,或者,因为我读书少,便记不住了。
确实,我的记性一向差到远低于人均水平的,但对感觉,我有天赋。那种瞬间的美,总归及时地打到我心里,映射到全身,直到整个人蜷曲起来,再用力地舒张开来,便忍不住要写点什么,呻吟出来。
特别印象深刻的,二萧蘸糖或盐吃面包的情形,还有用盆喝水,用玻璃分鞋带,想点一碗肉丸汤。因为看着真实,便觉格外感人。那种穷到只剩人格的时候,平凡的每一件事,都透着一种灰色又明亮的意味。
然后看着里面的人互相爱或不爱,都刀刀见血。
爱的时候,哪怕你是先被抛弃,哪怕千夫所指,你依然会不顾一切地收留被全世界抛弃的她。不爱了,就是吵架或者打架,或者不吵架也不打架,却是真不爱了。
这些于今的每个人都还一样的吧,爱,或者不爱,活,或着不活。一样的问题,一样的处处答案而没有答案。但他们,那个时代的斗士,他们所不同的,是在平凡的生活上,他们还有非凡的创作。那种激发人情感的文章,那种用情感去激发人的文章。
而这样的觉悟,却是现在的我们所越发匮乏的,所以我说,我们只有半个黄金时代。鲁迅说,文化人是极不好定位的,因为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和见识,但无有坚强的意志。往往像墙上的草,左倒且右倒。这样的人全世界都有,而中国,较多。而现在呢?更多。例子随手可举。不久前的,“柴静雾霾调查”,似乎一开始是夸赞比较流行的,于是大家纷纷夸赞起来,而后来批评流行,大家便又批评起来,毫无自己的坚持。如此,与无脑的枪手何异?次之,是所谓思想之高度,生活的风度。多少人只问眼前,只问金钱名誉,问过路边的花了么?问过远方的坟墓了么?问过心了么?我想那个时代的人大抵是时常问的。只有为虚无之物痛苦过,人生方却完整的。就我所知,其实不少人,在高中时期是有这些困惑的,我是谁?这样读书可有意义?孤独又是什么?然而到了大学呢?却声音愈小而渐无了。找到答案了么?想必是没有的。只是不想了。该想怎么刷绩点,找男女朋友,以至职业规划了。对吧?但我还是认为,方才所谈的,也该想。
跟生活有关的,该想;跟生存,我是说生命与存在有关的,也该想。
如果你只想了一半,在像我这样的年纪,一个人最美好的时候。
那这些年,对你
,也只能算半个黄金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