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姬宜臼被周幽王废掉了,但是众多的诸侯还是拥立姬宜臼为王,毕竟他是嫡长子,看来,周幽王惹了大事儿,把自己都搭进去了,还是姬宜臼继位了。为什么诸侯不争呢?尤其是申侯,他完全可以取代周朝的啊!这个是因为大家都遵循礼制,包括我们现在的很多的礼仪形势,都是从周朝传下来的,周朝建立了完善的礼仪制度,尤其是到了孔子的时候,极为推崇周礼。诸侯们可以诛杀君王,但是没有人敢自立国号。其实这也是不情愿的事儿,谁不想当王呢?不过是碍于面子,所以还是让姬宜臼继位,也就是周平王。
刚继位的时候,整个国家都不怎么太平,西戎刚刚杀了自己的父亲,还在中原地带烧杀掠夺呢!这个时候当君王也不是什么好事儿啊!于是周平王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将都城迁到了东边的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历史上的东周正式开启。国破山河在,该过的日子还得过啊,周平王给自己找了两个辅助,郑武公和晋文侯。郑武公是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的第二代国君。晋文侯又是谁呢?晋文侯历史上的记载就比较多了,他是晋国的第十一位君主,因为自己的父亲去世,叔父篡位,他是后来又夺权拿到了君主的地位。晋国的历史很长,包括以后的晋朝前后延续了很多年,这个以后我们详细说,现在只说春秋时期的晋国。那个时候的晋国比较强大,晋文侯是一代明君,记住这位晋文侯和晋国,以后会有大用处的。
这边这两个高级辅助加上秦国军队拥护姬宜臼,建立都城。在西周王朝灭亡之际,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之前的前朝大臣虢石父,拥立周幽王和褒姒的儿子姬伯服为王,叫周携王。于是东周建立之初出现了一个奇葩的现象,那就是出现了两位君王并立的现象。这也把民众给搞得很尴尬,应该信任谁呢?一山不容二虎,肯定得有一个退出历史舞台。但是这里面有一些疑问,就是周携王到底是谁?《史记》当中甚至对周携王只字未提,抹杀了他的存在,并且在东周的前二十一年一些事件和年代对不上,这就比较错乱了。
虽然《史记》并没有记载,但是一些其他的史料记载下来了,周携王确实是存在的,但是关于他的身份问题又遇到了困难。有些说法说他是姬伯服,还有的说是周宣王的次子,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西周灭亡之际,天下大乱,很多的东西记载的也都不一样,现在我们也只能用猜的。姬伯服是周幽王的儿子,堂堂正正的太子,虽然是因为周幽王废了姬宜臼之后立的,但是不妨碍他才是正牌的接班人。姬宜臼为了夺回王位,竟然不惜叛国,逃到了申国和西戎联合,回来灭掉自己的国家。
姬宜臼最恨的人是谁?当然是姬宜臼和周幽王还有褒姒了,所以攻打周幽王的时候肯定不会让这三个人有什么好的结果,所以很可能姬伯服在战争当中被俘虏或者是被杀了。姬余臣周宣王的弟弟,据说被扶上王位的时候已经二十多岁的年龄,周幽王一共在位十一年,得到褒姒是周幽王三年,也就是说,西周灭亡的时候,姬伯服顶多六七岁的年龄,这一点不符合逻辑,因为在东周之初,周携王做了很多的事情稳定周朝,所以我觉得历史上的周携王应该就是周宣王的次子,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
众多的诸侯拥护姬宜臼是有目的的,按照礼仪确实是应该他继位,但是他通敌叛国,弑父,投靠敌人灭掉自己的国家,致使天下大乱,早就没有了继承王位的资格。前面说诸侯碍于面子才没有自立为王,但是诸侯们还有的想法就是,立姬宜臼为王,遵循周礼,而且方便自己变得强大,姬宜臼年龄又不大,比较好控制。周朝到了这个地步,基本上就是名存实亡了,实力跟诸侯国差不多,做一个顺水人情就好了。拥立周携王的诸侯国和大臣,唾弃姬宜臼的做法和其他诸侯国的决定,想要重新掌握主动权,势必要和周平王势不两立,所以在东周建立的时候,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这样的事情整个历史上也是没谁了。
由于很多正史上没有记载周携王的事情,只能从一些比较杂乱的史料当中找一些。据说周携王在位二十一年,没有登上王位具体的年限记载,也没有都城建立的地方,好可怜的一个君王。在周携王上位以后,虢公翰一族,虢公翰很可能就是虢石父的儿子,东迁到了中山地带,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石家庄附近,那个时候已经有了中山国,虢公翰应该是在中山国附近,成为周携王东方的一个屏障。
周携王当政的时候,用了很多的政策来振兴国家,让百姓吃好饭,一起奔向更美好的生活。政通人和,内部和平,外部没有人入侵,跟周边的国家都很好,像齐国,荆楚,燕国这些诸侯国的关系都不错,对晋国也是很好,没有什么矛盾,可是一直两王并立也不好啊!容易发生暴乱,周携王没有想到,正是自己同姓的诸侯国把自己拉下了台,结束了一山二虎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