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范浚在《寄上李丞相书》中三次提到“韩、富、欧阳、司马、二苏诸公”,单单不提范仲淹为什么?
庆历新政。
范仲淹、韩琦于庆历三年(1043)进入北宋中央政府,并受命出谋献策以“兴致太平”之后,他们和富弼、欧阳修等人,几乎可以说是同心协力,和衷共济,有时且还互相推崇。招致朋党之讥。对此,范、韩、欧阳诸人,不但不稍加避忌,却反而对之直认不讳。欧阳修甚至还特地写了一篇《朋党论》,极力论证只有君子才能结为朋党,小人则皆以利相结,“利尽则交疏",是不会结为朋党的。这就更给反对派以新的口实与把柄。结果,范仲淹在庆历五年(1045),罢参知政事,出知邠(今陕西彬县)州,欧阳修上书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
益天下之心,垂千古之志。
青年时代的攻苦食淡,“人不能堪”,而“仲淹不苦也”。他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一是作宰相,一是作良医。他说,在上“能及大小生民者,固为相为然”,而在下亦“能及大小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晚年的范仲淹,就更不要说了,他在《岳阳楼记》里,唱出了那众人皆知的金石之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的追求是否可以称之为智,不同的人自然可以有自己的回答,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当然,范仲淹也有人生最晦暗的时候,但他也能自适自安亦有自乐。我想,像范仲淹一样,如果没有超越一己游忧乐的人生追求,又何能达观如此?
据已去世的浙师大教授龚剑锋查考,范浚家族与范仲淹同宗,均是唐末范隋的裔孙。范隋曾为丽水县丞,时值中原离乱,遂留苏州。隋生二子,长子范梦龄,居苏州,范梦龄生范赞,范赞生范墉,范墉即范仲淹父,此支称为“北宅”;次子范均,范均子范怀,徙居闽,又自闽出浙,居于兰溪城南坞口,此支称为“南宅”,范怀遂为香溪范氏迁兰之始祖。范怀孙范大录自城南坞口迁居香溪,为香溪始迁祖,即范浚曾祖父。
范浚在《寄上李丞相书》中唯独不提范仲淹,可能是范浚认为他是一生取仕,爱好功名吧,估计出于避讳的原因也有。为此,请教专家提示于我。
陈水河整理于2018.9.5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