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家闲来无事,便又拾起几年前读了一半的《苏菲的世界》来读。
虽然这本书的定位是一本通俗的哲学史读物,但实际上在阅读过程中还是比较烧脑的,哲学发展的各个阶段涌现出的各个代表和各种观点,有时真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够理解。
这本书读到最后,书中从一开始便出现的各种奇怪的情节渐渐寻找到了答案——原来书中的主人公苏菲和她的哲学启蒙老师艾伯特,都是活在少校送给自己女儿席德的礼物——一本书中的人物,因此他们总是遭遇各种奇奇怪怪的事情,许多童话中的人物都出现在了他们的世界中。
这一切曾经让苏菲和艾伯特教授非常迷惑不解,但最终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到了答案,并想办法最终逃出了少校安排好的书中情节。
书中的几个观点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和联想。
首先,或许我们都是在更高级生物安排好的命运轨道上在行进,我们的一切都是事先预设的角本。
在这本书中,苏菲是活在少校给女儿席德写的书中的主角,她一席无法解释自己生命中遇到的各种奇怪之事,直到她得知自己只是活在书中的人物时,才明白自己所遇到的一切都是作者少校安排好的。
而这,同样引发了读这本书的席德的思考,那就是——她自己会不会也是活在别人安排好的剧中的人物呢?她的人生是否也只是活在创作者头脑中和笔下呢?
这就如同俄罗斯套娃一样有趣,我们在左右我们笔下的人物的命运,而会不会又有更高级的生物在左右着我们的命运呢?我们究竟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还是也只是活在别人创造的作品中呢?
这样一想,突然觉得像哪吒一样“逆天改命”这件事,真的还挺难的,因为我们被禁锢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接触不到这个世界之外的东西,就像苏菲不可能接触到书外的席德一样。
换句话说,我们的认知是完全受限于我们所存在和认识的世界的,在这之外的东西,别说接触,我们大概连想都不可能想到。这就像奴隶社会的人想像不到“人人平等”这句口号,封建社会的人也不可能想像到现在手里拿一部手机,就能跟地球另一端的人视频通话一样。
虽然小说最后写的是苏菲和教授成功逃脱了少校的控制,从书中消失了,那他们又能去了哪里呢?大概只有看完才能有答案吧。
其次,历史是发展变化的,所以人类的观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观念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和进步落后之分。
书中谈到黑格儿的辩证法,提到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历史就像一条不断奔流向前的河流,人类的观念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是无法用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历史的,在这过程中人类所产生的观念也无法简单的用好坏对错来衡量。
有些事情在当下看起来是对的,但是过了几十年之后,可能就是错的了。因为人们受当下的环境影响,认知受限,只能依据当下的情况做出判断。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人们会越来越了解这个世界,也越来越了解自己。
这个观点放到个体身上,我觉得是一种很好的心理开解。
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说:‘当时的我真是太傻了!怎么会做出那么愚蠢的事情!’很多人因此不能原谅自己,甚至陷入抑郁情绪。
但事实上,当时的我们受到所在环境和认知水平的限制,所做出的决定和选择,是与当时的情况相匹配的,如果命运重来一次,可能处在那种环境和认识水平的我们,依旧还会做出相同或类似的选择和决定。
只有当我们不断成长,我们才能发觉,曾经的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多么的幼稚可笑、多么的不着调。
可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曾经所做的选择和决定是有问题的时候,恰恰说明我们是成长了、进步了,我们的认知水平提高了、人生阅历丰富了,才有可能看得出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这不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么?至少说明我们没有一直在原地踏步。
有些人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有错,那恰恰是因为他一直在固步自封,他的认知水平和人生阅历一直停留在原地,所以他也就看不出自己曾经犯过什么错误。
是个人都会犯错的,关键是能不能通过成长来更加认识自己、提升自己,避免曾经所犯的错误。
如果能够用“历史是发展变化的,所以人类的思想观念也是发展变化的“”这种眼光来看待问题时,我们就不会再简单的将所有问题都视作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了,我们就会学会用连贯的、全面的思维来看待问题,从而让自己的思维方式更加多元化,看待世界和问题的角度更多样,思考也就会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