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不是关键,运动之后的活动安排及环境刺激才是关键。有效的模式是这样的:在运动后的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解题、背记、写作、编程,等等,或是一些需要复杂技巧的体力活动,诸如舞蹈、钢琴,以及参加不同于以往的社交活动,如接触新的环境、人物或事物,这么做可以让新的神经元受到刺激,不断生长。换句话说,运动之后,脑子需要充分接受考验或挑战,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变“聪明”。
并且,“运动+学习”的模式需要坚持,因为新的神经元从生长到成熟通常需要28天。这对脑力劳动者绝对是个好消息,如果长期坚持“运动+学习”模式,脑子会不知不觉地变得越来越灵活。大脑神经的连接越来越多,信号通路越来越宽,反应速度越来越快,人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就像一台计算机的运行内存在不断扩容,硬件条件变得越来越强。
在校学生更是如此。因为脑力活动原本就是他们的“主业”,如果辅以“运动+学习”的模式,把复杂的学习内容放在运动之后,便能有效提升学习效果,那些注重体育活动的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不差。如果你家里有孩子,记得不要让他成天闷在房间里读书,时常将孩子“赶”出去跑跑跳跳再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所以绝大多数运动者的硬伤就在这里:运动之后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他们习惯于在运动后看电视、刷手机、玩游戏、逛街、聚会、和朋友们闲聊,甚至直接睡觉,做那些无须动脑或让自己感到很舒服的事。真的很遗憾,那些好不容易生长出来的神经元随即消散,他们因此错失了变“聪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