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作者马歇尔·卢森堡
我的一些个想法,黑体字
译序
>> 我很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更多的人安静下来。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
这本书能帮助更多的人安静下来。
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
我的梦境和这类似
>语言是窗户(否则,它们是墙)
听了你的话,我仿佛受了审判,
无比委屈,又无从分辩,
在离开前,我想问,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吗?
在自我辩护前,
在带着痛苦或恐惧质问前,
在我用言语筑起心灵之墙前,
告诉我,我听明白了吗?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
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
>> 语言是窗户(否则,它们是墙)听了你的话,我仿佛受了审判,无比委屈,又无从分辩,在离开前,我想问,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吗?在自我辩护前,在带着痛苦或恐惧质问前,在我用言语筑起心灵之墙前,告诉我,我听明白了吗?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
>> 在我说与听的时候,请让爱的光芒照耀我。我心里有话要说,那些话对我如此重要,如果言语无法传达我的心声,请你帮我获得自由好吗?如果你以为我想羞辱你,如果你认定我不在乎你,请透过我的言语,倾听我们共有的情感。——鲁思·贝本梅尔(Ruth Bebermeyer)
非暴力沟通的要素
>> 非暴力沟通过程·什么是我的观察·我的感受如何·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小结
>>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有些人用非暴力沟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际关系,还有人借助它改进工作。在世界各地,非暴力沟通被用来协调各个层面的争论和冲突。
道德评判
>>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
>>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论是语言、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的暴力
回避责任
做自己的主人
>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技术的进步最终被用来摧毁人类,那么,并非是暴行导致人类的灭亡,当然,更不能说是复仇行为使人类灭亡……人类的灭亡,却是因为现代人唯唯诺诺、缺乏责任感,毕恭毕敬地服从各种命令。我们所看到的悲剧和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剧,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从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从的人、听话的人越来越多。”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强人所难
>> 我相信,如果一个人选择新的生活,是为了追求幸福,而非为了逃避惩罚,那他的行为就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强迫式的沟通里蕴含着等级社会的不平等,这样的沟通往往会是无效的,暗藏着反对的能量,总有一天矛盾激化会爆发。
>异化的沟通方式源自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同时也支撑着它们。对于国王、沙皇、贵族来说,将臣民训练得具有奴隶般的精神状态符合他们的利益。“不应该”、“应该”和“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特别适合这个目的: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不带评论的观察客观,像是画画中的素描,纯粹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又见克里希那穆提,好亲切,他充满爱和理性,他说的很对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有效沟通,或者非暴力沟通是对人的一种礼貌和尊重。
>可见,不受旧习惯束缚,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并不容易。最后,教师们终于告诉校长,他在做哪些事时,他们会感到不安。校长听后抱怨说:“为什么从没有人提醒我呢?”他承认他有讲故事的习惯。
区分观察和评论
说的太对,那些不符实际的词语,总是,每次,老,有时候认为是夸张的语气词,但是在对方看来,就会很显眼,叛逆心就从那几个字眼里生发了。以后注意用词。
>“总是”、“从不”等词语在以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评论。
·你总是很忙。
·在需要她的时候,她从不出现。
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作出友善的回应。
>> “总是”、“从不”等词语在以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评论。·你总是很忙。·在需要她的时候,她从不出现。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作出友善的回应。
被压抑的心灵
你可以在最该放松环境里,表达自己的feelings
在家庭中,如果家庭成员无法表达情感,那是很悲哀的。
>> 表达内心的感受,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
>> 对于许多人来说,在工作时表达情感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听到不中听的话:四种选择
>>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点评
愿我是个成熟的姑娘,能听懂别人的话,也能听到自己内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