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将爱国,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为荣;文人爱国,以笔为戎。无论是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还是他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还是陆游的“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和“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短短几句,爱国之心,跃然纸上。
八声甘州
张炎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这是首抒发亡国之哀的词作,目睹了南宋的灭亡。
前年冬季词人赴北方写经,与友人沈尧道一同游赏塞北,悠闲自得。但那不过是一场短暂的美梦,如今词人又重返江南,故国飘零,独自一身,亡国之思、怀才不遇的悲愤交织在胸中。词人的痛苦不宜直接严明,只能通过这首词用含蓄的笔调,曲折地表达,整首词充满了凄苦的声音。这首词先悲后壮。先抒发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再转到亡国之恨上,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痛。使读者也感染上了一层浓浓的秋愁,被这悲痛之声打动。
眉抚
王沂孙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京清景。顾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这是一首咏月词,作于南宋灭亡前夕,其中深有寄托。
首三句写新月初升时的景象:一弯新月,悬于柳梢之上。暮色渐浓,月牙儿穿过云彩,如梦幻般升在暮霭里。新月初升,似有团圆之意,但却不见志同道合之人,只有词人独身一人在花丛中拜月。流露出词人无尽的孤独之感。
“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三句,再写新月。词人将新月比作美人的柳眉,新月微露,仿佛画眉的动作尚未结束。这里词人便想到嫦娥犹带离恨,是否也无心为容,匆匆画就。末三句,此人经过一番遐想,又转到对月亮的赏爱上来。看那高悬天幕的如钩弯月,多么惹人喜爱呀!
下篇隐约流露出词人的期盼,月缺月圆乃自然规律。一个“叹”字,将词人内心深处的悲伤之情脱出。“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表面上说词人在等月圆,实际上是说,词人希望残败的山河,能如月亮般重圆,完整重光。词末三句说,国运衰微,山河陆沉,他为故国的沦丧哀叹,包含着无尽的悲凉之情。
酹江月
文天祥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渠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南宋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兵败被俘,在押送燕京(北京)时,途经金陵。写下此词以答好友邓剡。词中描写了自己的狱中生活,并深信会有更多的英雄豪杰继续抗元,充分体现了其崇高的气节。
上篇写狱中生活。眼前狱中的景象无比凄苦,自己心情沉重。接着借用曹操的英勇豪迈的气概,表达了自己抱负和心情。但是眼前的情景是,自己身陷牢笼,空有复国之志。可他并不灰心,将希望寄托于未来,相信复国大业一定后继有人。
下篇“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是千古名句,表现了词人顽强不屈的气节。说自己虽容颜老去,爱国之心仍然不会改变。再写他途中频频回首,对故国无限眷恋。最后两句,向友人表示,即使他以身殉国,他的魂魄也会变成杜鹃飞回南方,为故国的灭亡而啼血。在词人这番深情的表白中,展现了一个爱国志士的高尚灵魂,足以威震千古,供后人敬仰。
这首词酣畅淋漓,苍凉悲壮。宛如沉沉夜幕中一道闪电,使人们在绝望中看到一丝曙光。
更有他的《过零丁洋》中,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后来激励爱国志士的座右铭。
兰陵王
刘晨翁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
春去谁最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园,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这首词抒写亡国之痛。作于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春天。这时元兵临临安城下,宋帝奉表请降。三月,宋帝、太后等人北行,南宋名存实亡。次年二月,元兵攻崖山,陆秀夫背着宋帝投海而死。至此,元统一了中国。本词以春喻国,用曲折的笔调寄托自己的亡国之思。
词分三篇,每篇的开头都是“春去”,用回环的笔调围绕这一中心加以发挥。陈廷悼有言:“题是送春,词是悲宋。曲折说来,有多少眼泪。”本词采用象征和借代的手法,“春”象征南宋王朝,“飞絮”暗喻南渡的君臣,“乱鸦”指代占领临安的元军,将亡国之痛抒写的哀婉动人,读来让人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