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此句出自当代著名作家、学者王小波之口。他或许在许多人的眼里都是一个奇怪而有内涵的人,若是单用内涵来说,则过于单调。看过他很多的书籍,虽然不能像钱钟书先生那样,属于上等的读书人,能对文章一一标记批示,但我也不能草率马虎的来写王小波对文学的贡献吧。
对他,起初我是没有什么了解的,只是在上大学的时候,稍有闲时便会自己一个去图书馆打发一些时间罢了,那时的我,其实并不是一个爱文学的,以至于看到长篇大论,便头脑发麻。说来不巧,却又倍感巧妙,我看到了刚好我面前那一摞摞的书籍,唯有一本白色在封面,封面上附带一个有点其貌不扬的男人,因为最外摞,所以便顺手拿去了,我随手翻开了一页,从那一页开始,我便爱上了写作,爱上了看书,“爱上”了王小波这名其貌不扬的男人。
其中最为吸引我的一句话:“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我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共同的体会。但是这个世界除了有自己,还有别人;除了身边的人还有整个人类。写作的意义,就在与人交流。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在写。”或许许多读者看了我说的上一段,会莫名的窜出一些觉得笔者,写作如此的夸大其词,一点都不务实。而在我信念里面,只有这么一句话“若是自己迷茫不定的时候,或许你可以尝试就在当前的环境下认真努力的过好每一天,上帝是会眷顾任何一个人的,或是自己努力不够罢了”,由于受了王小波的影响,我开始了我一发不可收拾的学习、创作、突破、完善、学习的过程,对的是两个学习,就像王小波那样,写好了小说,再去探究诗,其实这话或许有辱于王小波,因为大作家都是能写好小说,当然能写好诗。但是出于窘境的自己就不可以了,自己尚为成型,才疏学浅。难道就不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此时此刻,或许我正在想他是如何风趣的追到李银河老师的,或许正在想他朴实而不华丽的文章,是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冲击力的,很多文字在他笔下,显得那么的淡然,那么的不失文雅,那么的细品如浓茶一般,直捣黄龙一样触发人们味蕾,或者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
都说大文豪往往内心都是充满童真的,即使看到了社会的不足,但在他们心里,那些都只是笔下的亡魂,所以他们才能那么的风趣,那么的可敬,那么的讨人喜欢,即使他们不在了。
仔细一算,今年刚好是王小波去世20周年的纪念日,或许很多人都会想起他,会痴迷于他的文字。他曾说过:“活下去的诀窍是:保持愚蠢,又不能知道自己有多蠢。”或许这话也只有作为大家的王小波能用文字写出来留给世人。然而我却仿佛也是这样的人。
时过境迁,我若是鬓发斑白,是否有人能像我想起他这样的真情的想我,或许有,或许没有。
若是,能给我一个能回到大学时的穿越,或许我还是愿意出现在王小波的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