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总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遗愿清单》电影里说,96%的人不想知道自己的确切死亡时间。但很遗憾,死亡不会听取我们的意愿。就像影片中身患癌症的两位老人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就会收到死亡的通知单。
《遗愿清单》告诉我们,活着的人活着,像永远也不会死去一样;而死去的人死了,像永远没有活过一样。生和死,是永远无法沟通的两个世界,永远无法沟通。
也许,正因如此,我们并没有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害怕死亡。
人生是一个向着死亡的过程,我们理所当然害怕着死亡,但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对死亡恐惧淹没在了日常的琐碎中。在没有收到死亡通知单前,我们按着既定的轨迹过着各自的生活,黑人汽车修理工卡特·钱伯斯在汽车修理厂修车,和同事说说笑笑。亿万富翁爱德华·科尔则为了发展医院产业忙于到处奔波开会。提起死亡,无病无灾的我们内心毫无波澜,死亡太远,不如纠结今天的晚饭吃什么。
我们并没有在真正害怕死亡。一边说着熬夜伤身一边通宵玩游戏;吃完重庆火锅赶紧吃了两颗牛黄解毒片;喝着可乐笑着要放枸杞。一边作死一边高呼养生,表面上怕死亡临近内心却完全没有对死亡的恐惧。
事实上,不曾真正接近过死亡的人无法真正感受到对死亡的恐惧。
死亡过于虚幻与遥远,光靠想象力无法真正认识死亡。有人会在家里放上骷髅模型,有人会去墓地沉思,还有人购买死亡服务假想自己死亡的状态写下遗嘱。但遗憾的是,这些都只是形式,正如嗜烟者看到十年老烟民因为吸烟被熏黑的肺,也许短时间有触动改善生活习惯的作用,但时间一久该怎么吸烟还是怎么吸,生活该怎样过还是怎样过。对死亡的恐惧又再一次淹没在日复一日的生活琐碎中。《寻梦环游记》更是将死亡描绘成一个家人欢聚的温暖场景,它举重若轻,淡化了对死亡的恐惧,似乎死后被人记得也是一件温暖的事。
另一方面,死亡的过程有时候并没有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热烈。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人濒临死亡时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知乎用户Cathwate Mar用自己的濒死体验回答说:濒临死亡的时候,没有痛感也没有头晕,但是意识处在单纯的有点傻的状态。最主要的特征是全身下沉,不是有东西压身上的感觉,就是下沉,陷到床里去的感觉。平躺在泥地上陷进泥土里,看着天空没有疼痛。
Cathwate Mar的濒死体验来自意外事故,死亡就在一瞬间。而对于身患癌症的病人来说,走向死亡的过程则充满了痛苦。他们每天被程序化的治疗和病痛折磨,加上巨大的精神压力、经济压力,他们一边想着生,一边想着死。去年,我偶然关注到一个公众号:一字一元。公众号的作者是一位患癌的广告人,名叫潘达舟,她在公众号里记录了自己患病抗病的过程。在患病后期,她这样写道:“亲眼面对自己死亡,是怎样的心情?看着自己一天比一天消瘦,胳膊不如自己儿子的胳膊粗,心里害怕到不敢洗脸,因为怕看到镜子里那个骷髅脸,让自己仅存的一点信心彻底垮掉。”面对自己一天天生命力的消逝,大部分的我们无法做到《遗愿清单》里两位老人那么乐观,我们所能做的只是自己一个人面对无处可逃的焦虑与害怕,自己一个人咬着牙死死撑过去。2017年6月,在拼尽全力坚持了一年后,潘达舟离开了这个世界,甚至还来不及亲眼看到儿子的开学典礼。
那么,人是不是非要等到死亡来敲门时,才会觉醒?我的答案是:是的。
所以,既然无法觉醒,其实也就无需害怕死亡,因为当死亡来临时,害怕也已变得毫无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