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目的是盈利,也就是说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根据前两天的讨论我们发现了“经济人”和“道德人”之间很难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会在公司这种集体意志的表现中有所减弱吗?
公司是忽视道德的,例子数不胜数。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工人阶级所受的压迫到现在的工人和其他行业的人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公司忽视道德的本性从来没有改变。经济手段很多时候是很强硬的。拿在班级举办一个活动为例。如果班长想让大家都尽可能的参与到一个大家未必有多喜欢的活动中来,应该怎么办?在学校里没什么办法,请求和威逼——前者是调动正面的感情,唤起心中的道德人;后者是调动负面的感情,唤起心中的恐惧。威逼无非就是拿班主任,班主任最后的绝招可能也就是请家长。只要家长搞定了,基本上可以无法无天胡作非为。那时班长就想,要是这是一家公司就好了,你不配和我我可以减你的薪水,甚至我可以开除你,这样你总该听我的话了吧。经济人从来都是建立起秩序的有力助手。
“谈钱伤感情”这句话可能是真理。当我们开始谈钱的时候,经济人在坐镇,感情和道德都靠边站。有的时候女友因为错失了价值几十块钱的东西而懊悔,我说我给你这几十块钱,买你一个高兴,行吗?不行!这份懊悔的情感在现在看来和这几十块钱并不是等值的。经济人会欣然接受这个选择,但是感性人、道德人不会。所以人们发明了工会、劳动法等一切制约的手段,试图留存道德人在这个博弈中,不让经济人独裁。
二战之后,美苏冷战,工会大行其道,欧美社会的社会公平走向顶峰。而如今平衡被亚洲国家打破,制造业的兴起和钢铁的输出让美国工人丧失了原有的竞争地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单亲家庭越来越多,社会福利压力越来越大但是人们的生活却也越来越艰辛。富人正在形成自己的阶级,这种阶层之间的矛盾正在释放着信号,社会秩序可能面临着新的洗牌。
关于富人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他们正在“无产阶级化”。乔布斯的毛衣,扎克伯格的T恤,罗永浩的衬衫,现在的硅谷富豪开的不是豪车住的可能甚至都不是豪房。传统时代的奢侈品逐渐离开了富人的追捧。传统社会里,信息流通不顺畅,需要用具有身份标识的物品来划分阶级;但是在网络时代,富人人尽皆知,不再需要标榜自己的地位,甚至一着不慎会被万夫指,自然也就低调了许多。
回到公司的话题。事实证明公司间或公司内部竞争越激烈,员工越团结。但是这也是有限度的。越过这条线,员工对公司的情感就会雪崩式下降。我觉得作者的观点值得被现在很多国内的企业借鉴:最好的公司应该有自己的原则,为自己设下规矩,守自己的道德。不去挑战员工的道德底线,让员工工作在自己的道德范畴内。这样经济人可以更好地规划员工的行为。
就像上次说到的迟到问题,有读者问:我要是罚款500欧呢?那么道德人又回来了,带着鸡蛋和标语——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