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有从众心理,我也一样。小到和伙伴一起去逛街购物,会彼此影响,买一样或相似的物品(哪怕之前从来也没想过要买),大到选择婚姻伴侣、买房等,可见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之大。这种心理有心理学原理叫“社会认同原理”。
一、what
社会认同原理指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看到别人正在做,就觉得一种行为是恰当的,通常这种倾向因为以符合社会的方式行事,总比跟它对着干犯错误的机会少,所以一般都运作得挺不错,这是社会认同原理的特点,也是强项。但也是弱点。和其它影响力武器一样,它为我们判断如何行事提供了一条方便的捷径,但选择使用这条捷径的人也很容易遭到沿途伺机出手的牟利者的攻击。
二 、why
1、不确性
一般来讲,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不确定性是社会认同原理的左膀右臂。
2、多元无知
在模糊不清的时候,人人都倾向于观察别人在做什么,这就会导致“多元无知”这种有趣现象,最精典的案例莫过于“皇帝的新装”,全城人被几个骗子操纵,而深信不疑。书里也举了1964年3月纽约时报报道的一则新闻,一个20多岁的姑娘深夜下班回家,在所住街道上遭到杀害,她曾大喊救命,38名邻居从窗户里眼睁睁看着这个这程持续了35分钟,却没有一人报警和帮助她。
多元无知效应在陌生人里显得更为突出,因为我们喜欢在公众面前表现的优雅又成熟,又因为我们不熟悉陌生人的反应,所以置身一群素不相识的人里,我们有可能无法流露出关切的表情,也无法正确地解读他人关切的表情。旁观者没能帮忙,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他们不能确定。比如楼上公寓里的邻居不确定楼下受害都和行凶者是什么关系,也许只是以为他们是情侣间的吵闹,或喝醉酒后的失态。
3、维特效应
维特效应确实与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直接相关。小说轰动一时,故事以主人公维物自杀而告终,它除了让歌德名声大震外,还在欧洲引发了一阵自杀浪潮,而且因为影响力太过强烈,好几个国家都把这本书给禁掉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热销之所以会引发自杀浪潮,模仿是其中的关键。一些内心饱受折磨的人读了别人自杀而死的报道,就效仿了这种做法,了断了自己。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这决不是一个主观臆断,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每当自杀新闻被热炒,当月和之后3个月内自杀事件发生率都在明显高于正常水平,而且人们最容易效仿跟自己类似的人,比如年轻人自杀事件报道后,接紧着自杀的大多数是年轻人,而年长者自杀被报道后,年长者的自杀事例就极大增加。
三、how
1、学会拒绝
和其它影响力武器一样,社会认同也是我们自身的一种奇妙自动导航仪或自动播放磁带,所以一定要学会识别信息,在关键时刻关掉它,自己接管控制权。
1)当心伪造的社会证据
社会证据是指周围的人事物给你提供的信息,有些是真实的,但有些是牟利都伪造出来的,比如广告、比如推销,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学会给自己下一道清晰的指令:“当心!当心!遭遇假冒社会认同,暂时切断自动导航仪”,这时我们就会很容易有意识地警惕造假的社会证据,上当受骗的可能就大大降低了。
2)当心社会认同原理的导向失误
当我们身处多元无知情境而急需帮助时,最需要做的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人注意到我们的状况,搞清楚自己的责任。比如上面那个在街道遭遇杀害的姑娘,她应该直接对窗户亮灯的邻居大喊她正在被凶手追杀,请敢紧打电话报警,她非常危险急需帮助,这样做比只喊救命更能唤醒邻居的责任意识,以及减少邻居的不确定性。
2、几点提醒
(1)在自杀事件上头条新闻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改变出行方式,能提高我们的生存概率。
(2)人群很多时候都是错的,因为群体的成员并不是根据优势信息才采取行动,而只是基于社会认同在做反应。
(3)人绝对不应该完全信任类似社会认同这种自动导航装置,哪怕没有坏分子故意往里面添加错误信息,它自己有时候也会发生故障。所以客观事实、先前的经验、自己的判断非常重要。当遇到这种情况,请记得抽空迅速打量一下周围环境,用自己的头脑进行分析判断。
四、感想
现实生活纷繁复杂,我们每天都在为选择而纠结,而社会认同原理的影响力又如此之大,活的明白,谈何容易。要想导演自己的生活,唯一的出路就是掌握更多的信息、有更准确的判断能力、有对自己选择的负责精神。那些活通透了的人,都是认知和思维的高手,不是他们神经更强韧,而是他们的思维维度更高,更接近事物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