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快到了。
天下着雨,隔着窗玻璃可以听到外面淅沥沥的雨声,清晰,模糊,近了远了,时疾时徐,滴落在水泥地面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无边的夜色和雨水交融,滋润着天地万物。
雨夜是静寂的,疲累一天后休憩的心是安然的,于空杯心态中,自然想起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古人描写春雨多么细腻生动,富于表现力。
清明节扫坟祭祖,这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习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国人向来以孝为先,推崇“百善孝为先",清明祭祖,追念先人,慎终追远,也算孝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小时到现在,一晃几十年,世事变迁,物事人非,清明节前蒸子福的习俗却从未改变。虽然现在有人为省事,买现成的,而我却一直迈不过那个坎。我一直认为,生活要有仪式感,这种仪式感体现在亲自动手的生活细节里。
自己动手发面,精心揉和,然后认真细致地搓,捏,剪,搭,上锅蒸,掀开锅盖的一瞬,那随水蒸气一道涌出的新鲜馒头味儿,溢满整个厨房,飘进院子……欣赏着那具有象征意义的蛇花组合大子福,就那么精致气派地出落在案板上,散发着淡淡的麦香,这是真正的人间烟火味啊,相信祖先们一定非常喜欢这样的祭品的。
早先年,我们村子西边有一棵大柳树,三人合抱之木。每逢清明节来临前一两天,附近的人们都要竞相来到那棵大柳树下,上树折下许多枝青青翠柳。其中猴小子居多,因为是爬树高手啊,大人们总有忙不完的活儿,顺便也就将这桩美差交付给男孩子们,正合了他们爱玩的天性。
只见他们如猴子般“嗖嗖"爬上树,分别骑坐于各个方向树杈间,漫不经心,得意洋洋间,一枝枝新绿从空中纷纷坠落,下面的人争着笑着闹着捡起,扑腾着一片春色,轻轻拉开节日的序幕。那些刚刚由芽苞转变为嫩叶的柳枝,一大把,放在那儿,一扑儿的春色,青翠欲滴,生机勃勃,希望和力量仿佛扑面而来。
我和姐姐折回的柳枝,头一天晚上,天刚擦黑,奶奶盘腿坐在土炕上,手握剪刀,借着昏暗的煤油灯的光亮,熟练而又小心翼翼地将一大张白纸变作窄窄条状,上面同时亦出现了许多“铜钱"。然后我和姐姐在每根柳条上,分别用浆糊粘上这种纸条,后来知道那叫幡,用于各家族祭祖大部队,每祭祀完一处祖坟,便在坟头插上一根这样的柳条,表示此处已祭拜过,不可重来。据传说坟不可上二次,具体有什么讲究不得而知。
那些在坟头,风中飘舞的纸幡,仿佛是先祖们的灵魂,亦或说是他们的眼睛,他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借助这种似乎具有灵气的东西——阳间与阴间的传感器,在轻诉着什么。漫长的时光,无边的沉默,这一刻真的想对后人们说点什么,是那边的生活琐碎,还是对后辈的殷殷期望和谆谆教诲?不得而知,只有风轻轻吹过,洒落阳间一地的思念和悲伤。一如那点点落红,一如那遍地絮花。
此刻,我在想着,母亲的坟头,是不是又被这早春的雨催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杂草?父亲和奶奶的坟头全是迎春花,想必此时已完全凋敝,空留蓬蓬绿枝,满目翠色了。母亲曾说,迎春花象征着富贵吉祥,生前特意从别处挖来迎春花根,植于奶奶和父亲坟头,以此祈求后辈脱离贫穷苦海,走向富裕美好。
亲爱的奶奶,母亲,父亲,在这个不眠的夜晚,我的思念,如天地间飘洒的霏霏细雨,点点滴滴,浸润着心田,你们在另一个世界,可否有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