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扬州吃了个扬州炒饭,烧香芋,排骨年糕都是我喜欢的口味。小雨蒙蒙,从饭店走回酒店,清新的空气让人忍不住多深吸一口气。喜欢扬州,从第一餐饭开始。
我在扬州的五天四夜正好遇到降温天气,冷飕飕的空气里觉得人缩手缩脚。穿上了行李箱中最厚的衣服还不够,只好叠加一层又一层。行李箱空了,人重了。
不受影响的是每天品尝美食。到扬州才知道吃在扬州不仅仅是一句宣传语。扬州真是太好吃了,灌汤包,三丁包,烧卖,文思白玉羹,蟹黄豆腐羹,烫干丝,脆皮年糕……所到的店没有踩雷的,所点的菜都是合口美味的。不到扬州真不知道扬州的早茶文化,扬州的早上皮包水,是闲适享受的,不觉中脚步就慢了一点又一点。
逛了瘦西湖,参观了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其他的时间是在闲散,漫无目的的走街串巷中。我们住在扬州老城广陵区。这里是扬州”依水而兴、因文而盛”的缩影,既有千年古城的厚重底蕴,又充满现代城市的活力。走在东关街的青石板上。脚步落在凹凸的石缝间,仿佛叩响了千年的门环。两侧的铺面挤挤挨挨,褪了色的木匾上,“谢馥春”的香粉味漫过门槛,与隔壁茶肆飘来的魁龙珠茶香纠缠,空气里浮着甜糯的碎屑——是刚出炉的芡实糕正被切成菱形,油纸一裹,热气便洇出深褐的印子。
东关街是老城热闹处,这条依傍古运河而生的老街,从唐宋延续至今,青砖黛瓦间藏着扬州的繁华旧梦,也弥漫着最接地气的市井温情。这里是历史与市井交织的鲜活画卷,是千年古城在烟火日常中跳动的脉搏。
老街的长乐客栈是一座由明清盐商李长乐家族老宅修缮而成的古韵精品客栈,隐于千年老街的烟火深处,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江南水墨长卷。它不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一处活着的扬州盐商文化博物馆,将历史风华与当代雅居悄然融合。这里的园林美学是盐商文化与江南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妙结晶,承载着明清文人“壶中天地”的造园哲学与“大隐于市”的生活理想。其园林设计以“隐逸、雅致、巧思”为魂,将建筑、山水、花木、诗文熔铸成一方微缩宇宙,展现了扬州盐商“富而求雅”的精神追求。
东关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以竹石胜景与“四季假山”闻名天下,被誉为“凝固的山水诗”,将文人的诗画意境与商贾的豪奢匠心完美融合。
与东关街仅一街之隔的彩衣巷,得名于唐代,原为官宦人家制衣售衣的街巷。清末漕运衰落后,彩衣巷成了寻常百姓的栖居地,这里有老扬州最原汁原味的市井肌理。我们到这里时地面正在挖掘,不长的一条街挖的七零八落,也就没好好停留。
有一天从我们住处换了一个方向行走。走到的街巷是当地人生活住所,小巷里住着老人在门口摘菜洗菜,很生活。走过老电影院,老澡堂,四岸公所,发现了一些铭牌上标记的扬州历史建筑。走走看看中转到了皮市街,这条不过700米长的狭长老街,曾是明清“皮货江湖”的天下,如今却化身扬州的“文艺动脉”,在青砖灰瓦间书店,旅拍,咖啡馆成了这里的新店面。我们到的太早,晚睡的年轻人未醒来,零星开门的店面似乎还没恢复元气,并没有什么生意。到了朱自清故居,还有尚未开放的江泽民故居……
扬州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曾是中国古代水运交通枢纽,我们短时间之行不可能认识更多,但能深深体会到扬州骨子里的闲适,是刻在砖瓦肌理中的慢哲学。这座城仿佛自带时光滤镜,将千年文脉化作一杯清茶、半卷旧书、几杵更声,让人心甘情愿溺在它的慵懒里。在皮市街喝杯咖啡,在东关街泡一壶普洱,晚上再来个扬州足浴。在街巷褶皱里书写属于自己的扬州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