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在考虑法国的旅行,这个应该是我规划的最远的行程。和同事交流期间,同事下意识的反映到你去法国是要被抢劫吗,本来没有在意,但是第二个同事也反映到了这个问题,我就下意识的去重视了这个问题。去youtube上进行了搜索,看到了一个博主,买东西在巴黎被偷,各种各样的骗术,内心不由一丝害怕,甚至想到了退却的念头。
刚才看拟态环境这个理论的时候,其中论述到拟态环境和现实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由这么四层,拟态环境和现时世界是一种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动态与常态、反映与被反映,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拿法国抢劫这个事件来说,我从未到过法国,我头脑中所构建出来的法国印象,其实就是外部世界各种人给我灌输的一个“法国印象”,无论是浪漫之都,还是抢劫到处都是,这不是一个我对于法国现实环境的一个认识,是一种非真实的,被人选择过的,然后传递到我头脑中的一个法国,这就是所谓的我对于法国的一个“拟态环境”,如果没接触这个理论之前,我会误认为这是一个真实的法国,但认知到这个概念后,我发现,我头脑中的法国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法国,因为我头脑中反馈过来的法国印象,只是现实世界的一个局部反馈,它是一种现实生活中动态的一种反馈(常态的生活是反映不到我头脑中来的),它只是一种所谓的“媒介现实”。对于我认知法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并不能让我去准确全面的把握这个事情。
莫名其妙读了些学科知识,之前读的时候,实在是想不明白这些对于自己生活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但是过了两年,又去看当初这个知识的时候,发现得到的感悟是不一样的,之前是这个东西我要记住,因为考试要考,现在看更多的是想拓展自己的认知。例如这个拟态环境的概念,之前没有认知的情况,我很可能会进一步加深自己的焦虑,甚至会cancel掉行程;对这个认知之后,正常的去看待这个事情,做好自己的防护措施,然后路上去享受自己的旅程之美。想起来罗振宇某一期节目说过的话了,为什么要去认知更多的理论,认知到了又有什么用,当时罗振宇是这么回答的,只要能让我看世界的眼光更清澈一些就足够了。现在看来,确实是这样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