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 不要灰心 你也会有人妒忌
你仰望到太高 贬低的只有自己
“慌得一批”
小时候,看到别人手中的棒棒糖、新衣服或玩具总会心生羡慕,悄悄把自己手上破旧的娃娃收起来,想着有朝一日能得到心中所想;长大后,别人家的成绩单、工资单甚至对象等等成为了内心生长出的欲望与虚荣。
然而,经历过与他人的攀比,与自己的较量,与生活的抗争,最终才会明白王菲在《给自己的情书》中所唱的——原来最好的生活方式不过是做好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
“少年天才XXX破格被清华北大录取,获全额奖学金”、“00后创业月入5万,打败了99%的同龄人”、“如何通过XX月入过万,实现人生逆袭”……当各社会媒体在贩卖着社会焦虑博取眼球、赚流量的时候,我们忘了自己的处境,仿佛置身于“人人都过得比我好”的错觉中。“人生赢家”们开始让我们怀疑自己是否就是人生的loser。
“嗯,从明天起,我要早起读书、背单词,养成健身、规律作息的好习惯,好好打扮,打起精神迎接新的一天、新的开始。”
第二天,在若干个闹钟的轰炸下,前一天的豪言壮语被“人生已经如此艰难,何不让我多睡一会”的念头轻易打败,随手把闹钟按掉,春秋大梦成全了当下的困意。一觉醒来,已是一个小时后,匆匆忙忙洗漱收拾,新的一天就在慌乱中度过。晚上,瘫倒床上,回顾一天的疲惫,暗下决心:今天已经这么累了,明天,一定要……
如此,陷入了改变自己与活在当下的恶性循环。
如此,总难以摆脱仰望别人、责备自己的心理负担——“佛系”式自嘲成为自己无力改变的慰藉。即使偶尔也会觉得及时行乐的想法不错,内心却难免经常性“慌得一批”。
“做自己”
抖音、微博、公号等主流媒体上,除却个例,别人的生活似乎总是那么光鲜,“别人家的男/女朋友从来不会让我失望”,总有人比自己过得更好。
殊不知,人人都有四季,我们看得到别人的盛夏,却不了解别人的寒冬;我们看到掌握着话语权和流量的少数,却看不到与我们一样“碌碌无为”的绝大多数;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别人呈现给我们的,似乎不曾了解荧幕前的光鲜靓丽背后是什么。
于是,我们沉迷于获得短暂的感官满足的同时,会误以为生活就该这样才精彩。而这些短时的满足却对改变现状于事无补。
于是,刷了一天的微博/抖音后,我们往往会愈发觉得空虚。
后来,终于想明白了。
与其想着怎么去迎合别人,不如成为更好的自己,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方式——
写作、健身、工作,坚持学习,无论是喜欢的事物,还是任何想要深入了解尝试的领域。
没有行动,一切不过空号。
蔡康永说: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事实上,最痛苦的不是“我不会”,而是“我本可以”。
世上值得追求的事物那么多,何必把时间浪费在仰望别人和哀叹自己上。
人各有命、人无完人,其实自己拥有的永远比自己想象的多,何必过于比较或自艾自怜——知足常乐。
生活的意义不就在于永无止境的追求吗?
正如王菲《给自己的情书》里唱的那样:“爱我自己/是地上拾到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