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军师之商圣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浙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年轻时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尊之为财神。

      通才大家。按照现在人格特质理论,一个人极难同时做到既是通才又是专才,这两种人才对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通才会关注的范围广泛,创新创造能力强;而专才的注意力会集中某一领域,深度研究。范蠡虽出身贫贱,但是天资聪明、博学多才,集国师、军师、商圣、财神四种身份于一身,真是做什么像什么。现在被投资人看好的创业团队,是专才+通才的组合,专才专攻技术研究,通才关注市场;硅谷典型的创业模式,也是高校技术团队与商业转化团队相结合。

      有情有义。吴越之战,吴王夫差的重要辅臣伍子胥是范蠡最厉害的竞争对手,为了辅助越王勾践,范蠡采取了一系列的离间计,致使夫差逼迫伍子胥自杀终结一生。虽然是政治的操作手段,不得不为之,但是范蠡之后一直心存内疚,经商时化名鸱夷子皮,也是为了纪念伍子胥。鸱夷子皮,就是生牛皮袋子,是夫差命人在伍子胥死后用牛皮袋子装着丢入河里。范蠡在越国国力不足时,将西施献于吴王夫差,配合使用美人计,将夫差打败。之后,他并没有丢下西施不管不顾,仍旧突破世俗的观念,勇于去营救西施,照顾她的生活。十九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

      顺天应时。范蠡年轻时,才智就异于常人,被周围人认为是装疯卖傻,后被文种识才,在勾践最落魄、国力最弱的时候进入越国。真正有才干的人,是在企业还小或走下坡路的时候进入,用才能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的问题,而非选择一家事业欣欣向荣的企业,进去跑流程。还在帮助越国勾践打败吴王夫差之后,激流勇退,见好就收,辞去宰相之职,躲入太湖,可谓是有先见之明,文种没有听取范蠡的劝告,留在越国,虽感到了危险,一直称病在家,但仍被勾践杀掉。他在太湖居住时,也是谋定而后动,在充分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民风民俗之后,才开始造船、修桥,造福一方百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空降兵进入一家企业,也是需要先了解,然后适应,再改革,一味的激进改革,难以成功,还有可能牺牲自己。时代、战略、结构、管理,这四个层次对企业的影响是逐步减弱的,顺应天时是做大事业的第一要务,时对,才能得势。

      范蠡一生由楚入越,从越入齐,展现出过人的才能、极佳的个人品德和极强的时势把握能力,做人做事不失天理与良心,才得以在陶善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