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读哈利波特还是在初中,当时炎炎夏日,肉体被父母摁在书桌前,思想却魂游桃花源时,看到了书架上的几册图书漂亮的封皮,至此开始了一条魔法世界的游历之路……虽然没有走火入魔真以为拿起家里的扫帚就以为可以向窗外跳下去的地步,但是也是无数次的脑海中幻想自己是格兰芬多明星追球手,在魁地奇赛场上纵帚奔驰……幻想自己发明一种咒语无人破解,在走廊上定住克拉布和高尔……
而不幸的是,笔者到了高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心理认知问题,到了大学发展到了严重的自闭,抑郁,偏执,第二次读重读哈利波特时带入的角色却是伏地魔、食死徒的形象,无数次在阴暗角落中舔舐着心理的伤口时借着对伏地魔的代入感减少我心理的痛苦,借着哈利波特里的阴暗角色去舒缓心中的偏执。
而真正到了大学毕业,在信仰里得到了生命的医治后重新带着生命的渴慕来读哈利波特,这一次的重读,才是真正的感觉到融入到了哈利的精神世界,生命的境界,而非单纯的随着欲望在酷炫的魔法中随波逐流。
第三次翻开哈利波特的同时,无意间,对罗琳的早年经历的想象让我感兴趣,查了一下罗琳的早年,才发现原来她和我的心路历程有如此的契合。同时,对这本书的理解和里面的信息感同身受到了一个更深的程度。一本儿童图书里面,正派反派如此多的痛苦,纠结,人与人的愤懑竟然如此传神,入骨。而哈利的第五年面对环境如此多的嘲笑,戏谑,攻击更是让我恻然忧戚,分布在每一章的哈利在面对环境时的痛苦导致我看到了一半就有些不忍续读。同时,结合罗琳的经历,我深深感受到,也许我们都轻视罗琳这段旅程道路中一路留下的斑斑血迹了。
我并没有看到太多关于罗琳早年经历的文章和采访,但是从有限的资料和书里透露出的内心世界来看,我不由自主的与她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在每一部小说里,都或多或少都有一段内容是哈利受到周围的所有人的敌视:第二部被冤枉成密室黑手,第四部被认为是偷放纸条的贪慕虚荣者,第五部更被全世界认为是个骗子,每一部哈利被孤立的感受如此的令人感同身受;而当我看到罗琳年轻的时候曾经患上认知障碍的时候,更让我确信这部书里的每一个角色身上醒目的伤疤,也许都是罗琳自己的缩影。而罗琳的经历不禁一次次地激发出我的回忆,不知道罗琳在和我一样在认知障碍中审视环境时,有没有跟我一样一次次黑夜中颤抖着身躯,想在幽暗的环境中寻找到丝丝的温暖。在昏暗的咖啡馆写作时,有没有跟我一样感觉周围的陌生人都仿佛对着自己架起了上弹的武器,只有在写作中找到丝丝的藉慰。在黯淡无光的天空下,茫茫不知道如出去,四面八方都好像有无数的失败与迷茫在撩拨着内心的恐惧。
而在第七部斯内普教授这个角色的反转中,更是引发了我的深思,罗琳的第一次婚姻匆匆而成,有了孩子却匆匆而散,也许斯内普教授背后一切的挣扎,渴慕,对那爱情至高的桃花源的执迷都是罗琳年轻时候结婚前的内心写照。每个浪漫的人都像要一段完美的爱情,就好像斯内普穿着邋遢的衣服在树林中偷窥莉莉一样,他看到的不光是莉莉,更是心中的圣地,在喧闹阴暗的环境中长大,对爱情背后的这份纯洁和美好的向往在今后的余生中再无一物一人可以媲美。而罗琳的第一任丈夫也许满足了罗琳心中对完美爱情的所有憧憬,也许从小幻想的一个完美的伴侣的长相,气质和从小就开始策划的生命的婚礼,在第一任爱情中都得到了解答。而反过来,期望筑建的越高,跌的自然也有多痛。当读到斯内普第七部在邓布利多的回忆中,在邓布利多的面前哭的“仿佛是某种受伤的动物”时,我内心亦是久久不能平复,不知道罗琳在她的心中的至宝被现实击碎时煎熬过了一段什么样的岁月,但是从罗琳离婚后接受了整整十个月的心里治疗来看,这头“受伤的动物”的伤口在她心中也许花了好多年才真正平复。
其实,最能代表罗琳历程的不是哈利,何敏等角色,而是伏地魔,贝拉特里格斯。——我想每个黑暗角色都不可能是凭空而生的,而每个写的如此细腻,真实,让你我恨的牙根直痒的反面角色更不可能只是单纯的脸谱化的创作,而是真实的作者的一部分,不知道罗琳对于伏地魔这个角色的创作过程中心里是如何变化的,但是我想在经历过人生如此黑暗的时期,每个人心中的伏地魔不扎根发芽几乎是不可能的,不知道罗琳在她生命的低谷,有没有跟我一样带着偏激的仇恨看待世界,每天,每个环境,每一秒,都仿佛是这个世界在像你宣泄,倾倒着硫酸;每一口呼吸,每一丝嗅觉,仿佛不是在吸取着空气,而是被空气榨干自己最后一丝力量。罗琳没有写贝拉特里格斯年轻时候发生了什么,但是一个女人,抛弃了一切,活到了一种仅以杀戮为念,以折磨人为乐的生命状态,现在看来给我的感觉更多的可怜。也许一开始读起来固然觉得倍感厌恶,但是时间久了心中还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丝丝同情,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一个充满仇恨,心中满是残忍的人也许恰恰反映出这个人的可怜,茫茫青涩之日却“被”仇恨和残忍以多倍的数量充满过。同时,不光贝拉,伏地魔的一切负面思想,我想都在罗琳的心中掌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王权。
但是,正因如此,才是我最佩服罗琳的地方。我想整本哈利波特我们读到的是一个个正面的形象战胜了邪恶的故事,但是也许之所以写得如此刻骨正是罗琳把心中的投影一个个的放到了这本书中,内心的哈利,斯内普,邓布利多战胜了伏地魔的生命路程。罗琳的千里伏脉,草蛇灰线的伏笔能力世界闻名,但是,在这高超的写作技巧,节奏控制背后,我想真正的宝贵的,却是这一路从第一部到第七部对爱的颂赞,整个主线从每一个学校里的小情节到最后的大决战的一路串联中,无一不是罗琳以心中的爱去化解了自己设计的每一次负面的冲突,也可以说剧情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心中光明的自我又一次战胜了阴暗的自我。
“二者兼而有之。”哈利说。他看见那张蛇脸上闪过一丝惊慌,但转瞬即逝。伏地魔大笑起来,这笑声比他的喊叫声更加可怕:冷酷而疯狂。
好好想一想,试着做一些忏悔,里德尔…… “这话是什么意思?” 哈利对伏地魔说的所有的话,包括揭露真相和冷嘲热讽的话,没有一句让伏地魔这样震惊。
一阵静默,哈利回味着这句话。伏地魔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正当他想到这里时,赫敏说话了,声音冰冷。 “当然啦,伏地魔对家养小精灵的行为是不屑一顾的,就像所有把句小精灵当畜生的纯种巫师那样……他永远不会想到小精灵也许具备他所没有的魔法。”
“你没听我说嘛?”斯内普根本没有打败邓布利多!邓布利多的死是他们共同策划的!
前五部的伏地魔,多多少少有些单纯的为了作恶而作恶,脸谱化的形象,但是到了第六部伏地魔的童年和第七部添加了大段的伏地魔心里活动,整个人的形象仿佛乌云密布的天空中一缕阳光穿透而下;整个人的形象瞬间充实了起来。而伏地魔这个角色真正激发我的想象还是在罗琳一点点地揭露伏地魔心态的描述部分。当我们梳理整条哈利波特的故事主线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最后伏地魔的失败真正原因就在于他被黑暗,残酷,权势所麻木,忽略身边微小的同时又是巨大的存在……笔者无意引用更多书里的内容,但是我们简单的回想到最后对于伏地魔的失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三个人:克利切,斯内普,邓布利多。三个人都跟伏地魔发生过直接的接触,但是伏地魔的盲目自大导致的偏见认为低等的小精灵不可能有任何超越自己的地方,自己手下的仆人不会因为一个泥巴种的低贱血统而背叛自己,对于邓布利多伏地魔虽然又敬又怕,但是对于邓布利多的理解仅仅是一个法术高超的宿敌,不会去思考邓布利多认识到自己内心黑暗之后的舍己,相信人心中爱的力量远远胜于外在能力的这些宝贵品质。而当以能力,权势麻醉自己的时候,盲目,偏执必然是如影随形。也许当伏地魔夜深人静的时候心中仅有的良知会在心中给他一些提醒,但是当一个人为了得到法力将自己英俊的面孔去融化成蜡像时,仅有的良知也许仅仅是狂风中的残烛,大海中的扁舟……而当哈利说出伏地魔所忽略的这些事实时,提醒伏地魔忏悔是他最后的机会时,伏地魔表现出的震惊和恐惧昭示出,也许这个人从小到大一天内心一天,一刻都没有真正的平静,安宁。时时刻刻充满了不满足的欲望,也时时刻刻充满了被别人用自己对待别人的方式反过来对待自己的恐惧。
而罗琳对于伏地魔失败的原因的安排,和以此为对比添加在哈利身上的品质,才真正让人看到了罗琳身上的亮光,两个人的魔杖是孪生子,我想二人代表的人格也是孪生子,哈利的利他,牺牲,仁爱和伏地魔的强权,冷酷,杀戮无一不在整整七本书里平行的展现出了鲜明的对比。而我想二者的对比,征战到最后的胜负也许正是凸显了罗琳自身的心路历程——也许罗琳在人生的低谷时心中的伏地魔掌握了王权,但是罗琳真正敢于面对自己,去发现自己心中的爱,责任,良善。同时发现了跟随心中的“伏地魔”行走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盲目,狭隘,偏激,恐惧等等如跗骨之蛆的网罗。在人生的岔路中,选择了这关键的选项。
我不知道罗琳在那段心理治疗的时光中,内心到底经历过了怎样的征战,怎样的苦楚,但是最后的结果,罗琳最后的选择,就是那句:“除你武器!”
哈利听见伏地魔高亢的声音在尖叫,而他也同时举起了德拉科的魔杖,朝天空喊出了他最热切的希望:“除你武器!”
哈利以自己的牺牲,以他母亲的方式换取了对所有朋友家人的保护,而面对自己的不共戴天的仇人,却念出了一句简单的缴械咒——罗琳选择了饶恕、宽容,选择了爱。
我自己的人生中,经历了自闭,抑郁,焦虑的多种心理障碍,无数次自我的厌恶,逃避,敌意,不知道跟罗琳艰难的时候有几分相似,但是我想,整本书也许真的就是罗琳用浪漫的写法,在一个虚拟的世界将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展现给了她的读者——面对逆境时候的坚持,面对敌对者的宽容,对朋友无私的爱与帮助。JK罗琳将她真实的自己展现了出来,将她真实的人生哲学展现了出来,将这七本生命的甘泉写给了所有读者,更写给了自己。
也许在JK罗琳的人生旅程中,正是侧面验证了一句经典名言
‘所有的人和环境都可能扔给你不同的东西,可能是金砖也可能是垃圾,但是带不带走,带走什么,却完全取决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