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云白,暖阳高高的挂在头顶。
空气里有凉凉的风吹过,羞红了一树碧叶,沙啦啦的音符低声的吟唱着不知名的曲调,绵绵柔柔,像恋人间的呢喃。
所在的小城四季分明,我却独爱秋天。不同于春天清欢如泉,夏天绮丽如花,冬天高洁如雪,秋天有的是一种韵味,是一场宿命的轮回,是肃杀,也是丰盈。经过冬春夏的孕育,才有了秋天果实满枝轻轻随风摆动,似一曲随性的舞,一转一停间,表达彼此的问候:一别经年,你是否安好?我爱秋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秋天,蔬果市场琳琅满目,店家自制的小广告牌连品种都写不开。街边有偶尔出摊的阿姨,带了一杆陈年的小秤,出售自己家产的果子,她们大部分并不识字,秤却识得,称罢非要给你多塞几颗,笑着说自己种的尝尝,尝尝。秋天每次采购都心满意足,红苹果,紫葡萄,再来几颗清脆的小枣,果盘里是一年的盛景。
古代词诗人尤其爱写秋,却总爱带些愁绪。元徐再思写:“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秋天到了,冬天也不远了,在外的游子啊,只能在他乡猫冬,等待来年春上才能踏上返乡之路;元马致远有著名的秋思词句流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是讲秋天的愁思,这几句词画面感极强,短短几句勾勒出一个不解风情的秋天。异乡独身客,走在荒无人烟的古道上,偶尔看到路边有人家,却不减一分苍凉,烟火也是别人家的烟火,陪伴自己的或许只有一匹温顺的瘦马。还有一首唐张继的著名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月落、乌啼、霜满天,每一句都可以写一篇愁思。连大诗人杜甫也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万里悲秋常作客”。在文人复杂的情怀里,秋并不是独立的,是作为盛夏的衰败,严冬的序曲而存在。
当然也有不同,王勃有著名的诗词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完全没有其他文人的秋之悲怆,反而有一股豪迈之气。杜牧也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懂秋,爱秋。
秋天还是那个秋天,不同的是人的境遇及心境。际遇顺遂,心境开阔则重点看到秋的高洁与收获,而际遇冷厉,心境凄凉则觉得秋天凄凉隐恻不堪忍。尤其古代交通尤其不便,冬天便意味着蛰伏,意味着游子不可归家,想念家乡的父母亲人,只能在梦里相见,只凭想象便是一番愁绪。
作为现代人,秋天多意味着幸福,意味着秋高气爽,是盛夏酷热的终结,是清冬素白的伊始。秋天多美,枫叶展现出热情的一面, 红红火火,连世界都灵动起来。说一叶知秋,秋天的叶是盛极的巡回,落入泥土化作泥,待来年,又是一年收获与美丽。
我的家乡盛产棉,到了秋天,去野地里转转,处处是巴掌大的小云朵,四瓣盛开,用手轻轻一抓,云便在手中了。记得几年棉花价贵,我家乡的人们由此开始富裕起来,是四季的馈赠,在秋天收获。小时候在棉花盛开的季节,我去过棉纺厂,成堆的棉立在那里,像白色的巨人,在征得大人的同意下,我跟小伙伴在棉花上打滚,童年的幸福感与安全感便来自这里,抬头看白云的时候,觉得云也是这样的感觉,柔软的包裹着你,世界上所有的伤害都远离你。
年龄大了,变了吃货,就越来越爱秋天了,吼吼。
现在正是盛秋,天气微凉,稍加薄点的外套就感觉特别舒服,小区里的孩子玩的正欢,他们也感受到秋的惬意了吧。
秋天每年都来,从不爽约。可是每年的秋只有一次,过了也就过了,这个秋不会再回来,想要秋天,只能等下一个。
莫负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