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有兄弟要提高自己的语言体系和知识体系,听后表示激动万分。后其出规划一个,读书并分享读后感是其中之一。
主要内容:
理清一些重要概念,分享两种思维模式。
原则:
能从方法理念直接落实到做。
引言:
人类的大脑天生是很懒的,尤其不爱思考复杂的东西。对于已知的东西,更是不愿深度思考。大脑会告诉你,这个东西我知道,就是“blablabla…”,不用再花力气思考了!如果还要问,你的表现很可能就是不耐烦,烦躁。然后觉得“想这个东西有什么用!”。
然而,想想我们掌握的,认为自己一向这么认为,或者这样想、这样做就是对的,那些知识、感受、情绪、想法、行为,追根究底,是什么时候、受了什么影响、如何形成以及对我们的思维、精神和生活发展究竟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思考:你认为很重要的概念有哪些?你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样的?
概念1:以终为始
先不要往下看,想想你对这个词的理解。想完再继续。
……………………………………………………
理论部分: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经过两次创造:头脑中,现实里。
小到说句话,上个厕所;大到考完注册会计师,乃至实现人生理想意义。
“以终为始”——把头脑中的“终”作为现实中的“始”。
落实到做:
“想”也是“做”的一部分。
为人处世,大事小情,看得清楚,想的明白,再落实到执行。
执行出的结果,反馈到思维,思维继续想的清楚,再优化执行。如此反复。
事情的最终面目和过程,在头脑里越清晰,执行就会越有力。
概念2:有没有用
先不要往下看,想想当你或者有其他人说“这有什么用!还不如……”的时候,有用没用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
理论部分:
判断标准是不是:能不能带来即时可见的、立竿见影的短期收益,通常还是指物质上的?
少了一个维度:“时间”。
有没有用,除了看是否有物质或精神上的收益,还要看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
很多眼前,甚至很长时间都看不出来收益的东西,长远来看就很有意义。比如,学习优化思维方式,学习学习,思考思考,认知认知。
落实到做:
判断有没有用的时候,使用四象限:“物质、精神、短期、长期”。
概念3:习惯
先不要往下看,想想你对习惯的认知。
……………………………………………………
理论部分:
大脑有没有告诉你:“这个事情谁不知道,完全没必要再去细想!”,然后拒绝思考。
每一个我们学过的,知道的,或者即将学到的概念,都应该经过自己认知能力的检验和反思,否则是不值得相信的。正如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人的一天有95%的思考和行为来自于习惯——这是人类大脑进化中一种节省能源的机制,这样才能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那5%有意识的思考。而这种思辨的,非例常的思考是十分消耗能量和精力的。
落实到做:
把5%耗费大部分宝贵时间精力得来的正确的,有利的思想、思维和行为,变成那95%的一部分。最后,其他人费尽力气、受尽痛苦才能做到的事情,你不费吹灰。就像学骑自行车,一开始全神贯注也骑不好,到后来还可以边骑车边聊天。
识别好习惯,然后培养几个关键的好习惯,这一生会越来越轻松。
思维模式1:四维时空结构
理论部分:
点线面体动。连点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加上时间维度,体动无穷。
点足够多,就可以融汇贯通,而且融会贯通的频次和数量越来越多:
2个点,1个连接;3个点,5个;4个点,6个;5个点,10个;6个点,15个……
所以融汇贯通的基础是博学。
博学基础上,思维有结构,就可以盖起参天大厦,规划并落实整个城市和世界。
思维模式2:道法术器动
理论部分:
道—最根本的底层规律和原因。
法—方法。
术—技巧。
器—工具。
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表面的东西变换无穷。
道法术器是一个无限循环,小事的“道”可以是大事的“器”。
道法术器是一个整体,学习到某件事的“法”,要知道至少还要学习“道”“术”“器”及其变化,才能登峰造极。
落实做到:
多学—说不定在哪里就能融会贯通。
发现—自己的思维模式,用思维模式指导学习,用学习不断完善思维模式。如明镜般反应这个客观世界。
创造—以终为始。
结语:
未来,不是预测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
现在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