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元
No.44/第二十四章/1
第二十四章 走马换将 密查长龄(之一)
前回书说过,长龄为捕捉张格尔督军出卡穷追,移师帕米尔高原,在大山中来回搜索三四个月之久,疲于奔命却不见成效,一时间竟束手无策,临秋末了,无功而返,甚或铩羽而归。
道光帝得知,怒不可遏,将长龄、杨遇春、武隆阿一并交吏部议处。吏部议奏,将三人革职!
道光帝鉴于回疆地处边远,一时找不到可以替换的合适人选,只得从宽发落,遂于八月十六日下旨,历数长龄等前敌将领宗宗过失,尽管措辞严厉,但实际上仅给长龄等人以“革职留任”的处分。圣旨有云:
“长龄等克复西四城距今已六月之久,张逆愈窜愈远,不能立定主见,筹办万全,转顿兵荒徼,虚延时日,糜费兵饷,致零星残匪伤及官兵,虽据奏斩擒一千五六百名,脱逃仅百余人,究属长龄等办理不善,咎无可辞!本应照部议革职,姑念道路辽远,一时难以更换,长龄、杨遇春、杨芳、武隆阿俱著从宽,改为革职留任,以观后效。”
一个月过后,道光帝干脆觉得长龄待在新疆已没有什么作用,于是又于九月二十一日降旨,称“喀什噶尔现有武隆阿等人办理善后,长龄无庸在彼督办,著长龄即刻来京供职”,并收缴其扬威将军印信,还将长龄兼任的伊犁将军一职也补授给乌鲁木齐都统德英阿;至于驻扎喀什噶尔的留防官兵,则交由杨芳统辖。实际上,这就等于长龄现有的所有职权都被道光帝给拿掉了。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道光帝已开始对长龄进行秘密调查!八月,他命署理伊犁将军德英阿派人调查伊犁及喀什噶尔卡外草地抄近捷路的情况;九月,又给当时正在肃州督办军需的代理陕甘总督的鄂山和前任陕西巡抚卢坤下了一道密旨,要他二人就近秘密调查长龄为何不兵分两路等可疑之事。
深感失望的道光帝对领兵大臣起了疑心。如果张格尔迟迟不能抓到,他是要找替罪羊的。
早在闰五月初二日,道光帝就自京城发出一道谕旨,命参赞大臣杨遇春来京陛见,同时,命大理寺卿(相当于今之最高法院主审法官)诚端前赴喀什噶尔帮办善后事宜。
当时,道光帝把召杨遇春回京的缘由说得很冠冕堂皇,说是考虑到杨遇春已经出关很久了,而由其所兼负的陕甘总督工作也很紧要,还有,凯旋回撤的官兵也不能没有统兵大员加以管束,鉴于此,著杨遇春统管督率所有应撤官兵立即分批启行。待进关后,先行来京陛见,然后再回陕甘总督任上,云云。
这其实就是,道光帝想当面向杨遇春了解收复西四城之时,为何没有抓获张格尔的详实原因。
不过,当这道圣旨下至喀什噶尔清军大营时已是六月初一日,杨遇春已奉扬威将军之命,带兵出卡多日,行走甚远,无法马上折返。于是,长龄代为奏请“暂缓起程”。
但事情并没有完,现在,道光帝已认定长龄“不能信用”,既然杨遇春不能马上进京向他禀报实情,于是便决定通过正在西北督办军需的鄂山与卢坤,就近进行秘密调查,查明长龄是否刚愎自用,乃至贻误军机。
道光帝在给他二人的密折中,宣泄了他对长龄积压已久的种种不满和怀疑。内称:上年张格尔进卡滋事,朕命将出师,志在歼灭张格尔这个元凶,使边疆永远获得安定。可是,西四城克复后,张格尔却这么久没被抓获,逃避诛罚,这都是长龄办理不善的结果。朕心深为愤懑!
(未完待续)
创作不易,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本书已出版。文中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交流请发简信。
更多章节,欢迎关注我的文集:历史小说《道光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