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次看奥运,是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那时候还是个小男孩,懵懂地追着电视看足篮排,看乒乓球和羽毛球,还通过奥运认识了许多的竞技项目——举重、射击、跳水、跆拳道、击剑、竞走、划艇···奥运会打开了我的眼界,原来,这个世界还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运动,而且还挺好看。
喜欢看跳水就是从悉尼奥运会开始。中国运动员在空中翻腾还能压住水花,真的太厉害了。看着外国运动员的入水时的“惊涛骇浪”,着实很欢乐!
每一天中国队获得的金牌我都如数家珍。每天的日记里,记得都是中国奥运健儿们的故事。
2
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印象最深的就是刘翔的110米栏,冲刺夺冠后他的狂喜和张扬,让我认识了这个阳光帅气的实力跑将。那时候的他,风光无俩,意气纷发。虽然后续的两届奥运会以悲情结束,但是他依旧伟大。我不懂2008年的时候为什么大家要骂他,伤病是高水平运动员无法避免的一道坎,这很正常啊。2011年的世锦赛,他被罗伯特两次打手,最终无缘金牌,但是银牌也足够证明他的实力,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战胜病痛后复出、训练、比赛,背后的巨大艰辛,我们看不到。在2008年后,刘翔在采访中没有当初的锋芒,眼神里也透着一些落寞。可是无论胜负,他始终是我心中的那个身披战甲,容光焕发的红色闪电。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我几乎把所有中国队的比赛都追了。印象最深的就是开幕式的美轮美奂、牙买加飞人博尔特的恐怖实力、飞鱼菲尔普斯的8块金牌以及——中国男篮面对世界强队的顽强。男篮虽然获得了第八名,但是这是中国男篮的黄金一代(姚明、王治郅、易建联···),每个队员的名字都烙在我的记忆里。他们的血性和拼搏,依旧值得我们膜拜和敬佩。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在记忆中就十分模糊了,那时候,我正处于人生的低谷。记忆中,中国队依旧是奖牌多多。这两个奥运周期,看林丹与李宗伟的羽毛球赛很有感触,两个中年人的强强对话又惺惺相惜,让我看到了体育的另一面——最好的对手也是最好的挚友。33岁“高龄”的林丹还在追逐着自己的奥运梦,虽然在里约未能圆梦,但是他不在巅峰,却依旧不放弃,给我莫大的激励。
3
2020年东京奥运会因疫情推到了2021年。奥运开始时,我也时刻关注着新闻。开幕式不接地气接地府的表演,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多样性。
但是本届奥运会都快接近尾声了,一直没有时间去看比赛。中国女乒团体赛,是我本届奥运会第一次完整看完的比赛。
我对女乒的印象还留在了王楠、张怡宁的时代,后面的丁宁、郭晓霞、郭焱、郭悦、刘诗雯的比赛就很少看了,中国队冠军如云,后浪涌现,许多人和名字我都对不上号,分不大清楚,更不要说今天上场的三朵铿锵玫瑰——陈云、孙颖莎、王曼昱了,都是第一次看她们比赛。
但是看完女乒团体赛,依旧热血,依旧沸腾,这就是竞技比赛的魅力吧。三名女将的飒爽英姿,这面对日本选手的有力挑战,年轻的面孔里透着火花,整场比赛让我们看到了她们都沉稳冷静、强大的火力和彼此的默契。
她们延续了中国乒乓球的荣光。
但是主持人的一句话也提醒了我们:“我们不要忘记刘诗雯,她带伤出战,为了比赛全力以赴,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其实,一个冠军的背后,是一群人的付出和努力。
夺取一个冠军难,持续地夺冠难上加难。
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天赋,更多的是大量的训练,全年无休,从心、智、体都要不断完善和平衡,不断提高自己的最低水平值和临场稳定性。
而背后的团队——教练、陪练、后勤,还有金字塔下无数为这个项目付出的运动员们,以及运动员的背后默默支持的家庭,都值得称道和敬佩。
4
本届央视对奥运会宣传与往届最大的不同就是,弱化了“金牌版”,除了报道冠军之外,也花了很多笔墨去报道那些银牌和铜牌,还有一些历史性的突破。如刘诗雯获得银牌也很棒;苏炳添能参加百米决赛是历史突破;女篮三人篮球获得铜牌也值得骄傲;53岁的卢森堡女乒运动员倪夏莲(前中国国手)依旧活跃在奥运赛场,值得尊敬······还有更多平凡运动员的不平凡的故事。
有些奥运健儿并不光鲜,甚至实力也不突出,而且要和伤病和贫穷做长期的斗争,可是他们的体育精神仍然值得称道。
我们不应该只盯着山顶,更要看看在山脚下奋力追梦的普通运动员们,他们是普通人,他们也有奥运梦想,他们坚持着,努力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20年了,我从一个男孩变成了一个迈向不惑之年的大叔。年轻时,总想了解冠军是怎样练成的,而现在,却更想关注那些没有夺冠夺牌的“普通”运动员背后的故事,其实我们知道,能够站到这个赛场,他们并不普通。
金牌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可是热爱,却是可以人人都可以保有。
动人的体育故事不止是金牌,也可以是那份热爱,那份坚持,那份无悔的初心。
为每个追梦人,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