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在《关于书法墨迹和碑帖》一文中谈到:以前确也有些人把书法说的过分神秘:什么晋法,唐法,什么是神品、逸品,以及许多奇怪的比喻(当然如果作为一种专门技术的分析或评判术语,那是另一回事,只是以此要求或教导一切使用汉字的人,是不必要的。)在学习方法上,提倡机械的临摹或唯心的标准;在搜集范本,辨别时代上的烦琐考证;这等等现象使人迷惑,甚至使人厌恶。
启功先生如此中肯的教诲,是本系列文章的指导思想,力求简明而广泛。
学习书法,机械的临摹是入门的必须;而对于书法的审美是唯心的,书法的优劣是有普世标准的,但是对于个人,更看你个人的喜爱。即使是一个书法家的作品,那么也是有不同的,试想一个人四十岁时的书作与六十岁时的书作,根据其笔力、阅历、心境的不同显然会有所不同。所以书法艺术的审美更侧重的是个人的审美倾向,非要所有人以同一个审美标准认识书法艺术是可笑的。
清代书法家朱闲泉所著《书法捷要》序中写道:“殚思古法,发挥意旨,于孙过庭《书谱》尤其精研确核,辨析微茫,发展贤秘奥,为后学津梁”。
《书法捷要》还有一段学习书法的论述:“凡学书,须求工与一笔之内,使一笔之内棱侧起伏,书法具备;而后逐笔求工,则一字俱工;一字既工,则一行俱工;一行既工,则全篇皆工矣,断不可凑合成字。”
学习书法要一笔一字,一字一行,一行一篇循序而进,所有速成之说,皆有投机之嫌。功夫不到,一切都是妄谈。
清代宋曹也谈到:“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他谈到学习书法“在乎一心”而不是三心二意。关于初学者与进取者的过程,宋曹又写道:“书必先生而后熟,既熟而后生,先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后生者不落蹊径,变化无端。”这个“心手相违”是没有从“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的反映,那么这种过渡没有量的积累是不可能的,往往对很多学习书法的爱好者,这个过程极其漫长,而许多朋友也太过执迷只琢磨笔法、章法,或者寻找各种的所谓捷径、秘籍,而忽略了“力未到”的重要性。
力未到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练习的积累不够,二就是字外功的锤炼不够。
不管大家承不承认,如今,用笔写字的频率已经越来越低了,更不要说用毛笔写字了,所以大家如果要学习书法,那么用毛笔书写的积累是需要花更多的力气去做的。而如今我们学习书法,也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大家所能看到的历代书法杰作和碑帖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多更容易。当然这种优势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不知道如何学起,从哪里练起。
书法很多时候是唯心的,就是哪本字帖或者哪位书法家的作品让你喜欢,便可以从这里开始,先把临习积累起来,之后,比较同一位书法家不同时期同一书体的作品,再比较同一书法家不同字体的作品,再横向比较与此书法家同一时代的同一字体的作品。那么前提是把临习积累起来。
我们以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作为例子,让大家先比较颜真卿的楷书作品,再比较他的楷书与行书,再比较颜真卿与同时代几位书法家的楷书作品。
《多宝塔碑》,立于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颜真卿四十三岁所书。此碑为颜真卿传世书法最早的作品,为世人所重,故学颜体未有不习此碑者。此碑直刀平底,镌刻较深,又因石质坚润,剥落甚少,所以传世善本,锋芒犹新。用笔丰厚遒美,腴润沉稳,结体匀称秀丽,谨严多姿,与其之后所书风貌迥异。所以此书有“以浑劲吐风神”之美誉,也有“近世椽吏家鼻祖”之贬。究其原因大抵书法自陈隋以来,渐趋匀整,入唐则更加严谨规范,此碑风格实乃时代使然。
《颜勤礼碑》,立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颜真卿七十岁所书。书体大气磅礴,雍容华美,为其晚年书法的代表作。
《祭姪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三日。此文稿书法顿挫纵横,一泻千里,,终为千古绝调,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
我们可以看到同一位书法家不同时期的楷书作品亦有不同风貌。是书法家不断积累,升华的过程。
我们会在这系列的文章为大家广泛简明的介绍书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特别是字外功有所帮助。至于习练的积累,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加油,如果没有时间,那么此系列文章也会让你更多的了解中华民族独有的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