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的这篇其实很想取个标题叫做学习学习再学习,但是怕被打,只好作罢。
也有点这个意思吧,下次改叫读书笔记之前如何读书。
最近在学习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正好这个月我们读书会的内容也是这门课程。写课程读书笔记之前,有一些小小的想法,在这里分享一下。
产品思维30讲,是得到上的音频课程,当然也配有图文。很多人学习得到的一些课程其实是用听的,当然,包括我自己。比如全球创新260讲,我就一直是用“听”的。因为听一门课,真的比读一门课要轻松很多。“听”东西的输入效率大约是“读”东西输入效率的十分之一左右。听对于时间和注意力的要求相应的也低很多。
而我们不是用“听”,而是用的“读”去对待产品思维30讲。因为这套课程的质量真的太高,内容实在是太精彩。一开始的时候,我同样也是用听的。但仅仅是在听第一篇,发刊词上的内容时就忍不住打开手机阅读了原文。
对于产品课程的定位从讲产品到讲人,从“产品的视角,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基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感知,来讲怎么做产品”,这里就已经显示出梁宁对产品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高度,这种认知高度足以让我认认真真的去“读”她的课程。
比如学习第一个模块,同理心,讲到一个人的隐性天分包含的快乐和恐惧。我当时听到这个洞见真的是鸡皮疙瘩都要起来了,拍案叫绝,精彩!
当然,也可能是我太无知。
那么这节30讲的课程,内容还是挺多的,我们如何更好更快的去吸收这些知识呢,希望我的办法对你有用。
1、大框架。对于30讲的内容通读或者”通听“一遍,对课程的大逻辑有个大致的了解,了解到课程知识分为五个模块:同理心、机会判断、系统能力、用户体验和创新模式。
2、结构。对于各个模块之内的内容,再通读(听)一遍,了解每个模块的几讲之间的逻辑架构,分解模块的方案。
3、文章架构。到具体的每一篇,一定要一字不落的阅读原文,这一点非常重要。读完之后,对照着文末的罗列的重要知识点再去看一遍文章,找出来行文的逻辑,叙事的逻辑,作者的写作思路。
这样不但能学习到文中的知识,也能学习到作者写作的逻辑和叙事方法。学习梁宁老师是在如何分解问题,如何引入话题,如何使用案例,如何丰富自己的文章。
看起来那么复杂的一门大课,其实内在是有严密的逻辑框架,如果不把这些逻辑框架理清楚,就没办法有全局的认知和深入理解。不能跳出来看整体也容易迷失在每一个具体的文章中,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有人说这样要读好几遍,太累了。这种方法的确不算轻松,那是因为梁宁老师和得到团队打磨的这套课程值得这样去学习,而且也从来没有人说学习、提高认知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学习就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寓教于乐,是骗小孩子的。如果不能逃避,就学着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