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了这么久,终于将《经济学基础》读完。说起来这本书陪伴我很长一段时间。自从大学的时候买来,中间断断续续地一直没能读完。毕业后虽然随手带在身边,仍没能读完。直到最近的一段时间,也许内心真的平静下来,又或者是没有网络的缘故,这才耐着性子将全书读完。
正如他的名字一般,这是一门经济学入门的书籍,主要介绍的一些经济学原理以及解释了一些经济现象。全书读完,不禁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让人能更加理性、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对于我这种外行人来说确实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以我自己看来,整本书完全是建立在以人性为本的基础上诉说的,当然这里的"人性"却不总是好的,或趋利、或贪婪,但却产生的好的结果。养奶牛的人并没有怀着哺育众生理想,却让种菜的人喝上了牛奶。
对于这种"人性"我深表赞同,但却不是对人性弱点的赞扬。就好似有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一般,我赞同这种存在即合理的状态,却并不是赞扬它的黑暗,但是我们本该承认黑暗。
之所以这么说,是我发现当人站在稍高处,多占阳光,却创造出偌大的阴影,遮挡别人。在大赞沐浴阳光的舒适的同时,却丝毫不承认阴影的存在,未免有些得了便宜卖乖,其事实上更甚之。
在我看来,经济活动无非就是人类的趋利行动,这似乎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论语·里仁》曾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剑,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大致的意思便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尚且爱财,更何况这芸芸众生。
所以我觉得只要是合乎规则的利,并没有什么不能说,不能要求的。但现实却并不是如此,往往你真的说出来了,还未等既损利益者(或既损面子者)出来说话,就有其他妖魔鬼怪跳出来反驳。我记得网上有一句话,大致说的就是这么一个问题:"我上班就是为了钱,不要和我谈理想,我的理想就是不上班。"这话听起来好笑,却也有几分道理。
不过若是你在一个谈理想的环境中呆的久了,你也会有这么一种感觉:"有理想就够了,要不要自行车也无所谓。"
我曾经也是前一种想法,然而被人反驳的多了,我也渐渐觉得可能想错了,又或者人和人的想法并不一样(如今看来洗脑确实有效果)。但内心深处总有一点不信服,却也少反驳。
但是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突然灵光一闪,宛如醍醐灌顶,疑惑迎刃而解。它让我想起了管理学中的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放在此处来讲,它确定的大谈特谈理想的层次,否定了这种一言不合就"谈理想"的做法。这个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不要和不同层次的人争论;多读书。
扯了那么多,似乎跟本书没什么关系,不过这却是这本书让我联想的一些感受。另外书中的一些话或者说一些理论也叫我印象深刻。
"当人在把经济蛋糕分成更加平均的小块过程中,蛋糕无形间就已经变小了。"对于这句话我最有体会,不过实际中,往往这块正在变小的蛋糕对于分的人还足够大,一切相安无事;但是当这块蛋糕不够大时,便会产生一种恶性循环,一切轰然崩塌。
然而这却又是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只是有些人看不清,而有些人不愿意看清而已。只是对于看清的人,也因为看清的人太多,而产生了责任分散效应,而不想看清的人也便有了帕金森定律。
所写也不过是心中所想,一时感悟。算是胡乱涂鸦,没什么文理,发出来不过是想有个念想罢了。既然已经看到这,那我不妨推荐几本书吧。《经济学基础》《国富论》《权力的48条法则》《平凡的世界》《如何阅读一本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四书其实也可以看看的,建议按顺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说起来这还是朱自清《经典长谈》推荐的,也可以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