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两大段分别写于高研院开学第二周和最后一周,聊聊自己的感受
2021年3月17日(高研院学习第二周)
得到高研院开学已两周,有一个问题一直在我心头萦绕,就是“我为什么要来上得到高研院?”。这个问题在年前跟同事聚餐时就被问到过。
同事:“怎么上课?”
我:“周一到周五线上听音频自学,周日线下授课。”
同事:“学什么?”
我:“拓展认知和思维能力吧。”
同事:“跟湖畔大学似的吗?”
我:“额,不一定有这种级别的大佬参加。”
同事:“那为啥要去?”
我:“......”
其实我当时也说不明白为啥要去得到高研院,就只是单纯地觉得得到团队挑出来的同学应该都有过人之处。但自从得到面试官让我通过面试后,对这一点,我突然有了一丝丝疑虑。
对于得到大学,我最初是抱着一种情怀想要加入,就觉得想要来上得到大学的人应该都对学习和提升个人能力这事儿有一定期望,都是想让自己做出一些改变,变得更好。所以能和这样一群人交流应该是件很愉快的事儿。而且如果自己真能和这群人成为同学,那说明自己也还不赖。
最近这两周课下来,我依然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但好像依稀摸到了些回答问题的门道。
在第一周的高手课有讲到哈佛的原始尖叫仪式。每年冬天,期末考试前一天,哈佛的学生们会聚集在大一新生宿舍楼大厅然后脱光衣服,在校园里一边狂奔,一边尖叫。有一年仪式当天,一位大一新生在宿舍里脱光了衣服准备冲进裸奔的队伍里,结果他遇到了三个严重的问题。第一,天气很冷,他没穿鞋,而冰冷的地面让双脚寸步难行。第二,想回去穿鞋但他宿舍的门禁卡在衣服口袋里,他没穿衣服回不去。第三,当他再次回到宿舍楼门口想要加入队伍时,裸奔的大部队已经跑远了,只留下一排屁股给他,他要是独自追出去,就变成了唯一的一个裸奔者,着实迈不出这一步。你看看,当你跟着一群人裸奔的时候,你觉得很正常,可当你一个人裸奔的时候,你觉得自己不正常。
有些事儿,一群人一起做就很自然,而一个人自己做时却很困难。说到自我精进,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当我们一个人吭哧吭哧努力时,往往会听到很多不那么善意的声音,会遇到很多之前没有想到的困难,会有不被理解的孤寂感。
而如果你能遇到和你同样的一群人,大家用三个月的时间线上交流,线下会面,一起学习,互相分享,互相鼓励。在这样一种包容和积极的环境里,你的尝试会被鼓励,你的改变会被看见,你的困难会有人情感共担,那么你再去突破舒适圈时,就会多一分勇气,多一份自信。如果你担心你遇不到这样一群人,我以我亲身经历告诉你,不!你一定会遇到!
加入得到高研院的第三周,这是我对“我为什么要来上得到高研院?”的回答。还有什么我没有发现的,等以后再分享。
2021年5月26日(高研院学习第13周)
本周末是得到高研院最后一次线下课,也是我们的毕设汇报课,这周过完,三个月的学习就结束了。这三个月就像是登上了一部驶往未知目的地的列车,明知道每个人都要在终点站下车,却希望这车能多开一会儿。还有好多话没来得及说,还有好多宝藏同学没来得及认识。
虽然都在说三个月的学习不是结束,下山后才是新的开始,虽然对下山后的日子也充满期待,但内心深处总有一丝不安若隐若现,觉得那个全员为同一个目标而争论、抓头、熬夜的日子不会再有了,突然让人觉得有些感伤。
回头看刚开学时的那个问题,三个月后再问自己,来高研院究竟值不值?我的回答是:值!当然,这个“值”是与你的付出成正比的,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学习课程?又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思考和做作业?有没有找到在班级里的生态位?参与几次小组讨论和活动?有没有抓住各种机会来挑战一下自己?有没有充分利用高研院和同学资源来丰富自己的见闻?
所谓“越付出,越得到”这里的“付出”有两层含义,一是自己时间、精力的付出,直接决定你“得到”的学习成果;二是为同学和班级集体的付出,直接决定你“得到”的群体认同。让自己发光,被看见,或者同发光者在一起,被点亮,这是很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