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因此涌现出了很多思想流派,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盛况。而孔子就是这个时代造就的伟人,他创建了儒家学派,崇尚仁政,主张为政以德。《论语》则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品,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主张的为政以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道德教化作用,另一个则是道德示范作用,二者之间共同作用,相辅相成。
从道德的教化作用来看,就好比“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孔子认为,治国理政应该推行德治,而非严刑峻法,道德的教化作用才是治国理政的根本。严刑峻法只能用直接的行为规范去约束人的行为。而道德的教化作用是内化于心的,它不是实实在在的条条例例,而是悬挂于心的道德准则。
从道德的示范作用来看,譬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孔子以为,身在高位的人们应该以身作则,保持良好的道德,这样才能够成为被管理人员的榜样。这和当代强调的官德一样,如果官员恪守职业道德,保持政治操守,那么社会政治清明,从而影响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党风、政风甚至民风向积极方面转化。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以道德教化和道德示范作用治国理政,就好比当代的以德治国。在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同时,依法治国,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样看来,孔子关于德治的思想还是极具价值的。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没有在他所在时期得到推行。
为何这个观点不受待见呢?以道德教化实现国家的治理,而后社会和谐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这难道不是一个良好的治国之道吗?但奈何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混乱不堪,孔子推行的德治、仁政不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故而孔子穷极一生,周游列国,到各地讲学,纵有弟子三千,很受大家的尊敬,但是却没有一个国君愿意推行他的治国主张。
诚然,孔子的德治思想并未在他所在时期推行,可是这并不表示他的政治主张毫无意义。只是在政治动荡的当时,缺乏让它得到推行的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