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样,看电影对我来说,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所以,开幕的前一天,临时起意,定好了票,出发上海电影节。虽说很多想看的票都卖光了——比如塔可夫斯基《伊万的童年》、《乡愁》、《飞向太空》,爱森斯坦《伊凡雷帝》,维斯康蒂《豹》,小津《晚春》、《麦秋》,费里尼《阿玛柯德》,阿佳妮《着魔》——总算看了五场电影:《北斗七星》、《大地在波动》、《口袋里的拳头》、《欢乐时光》和《特鲁曼》,然后去了趟电影博物馆,也算是一次纯粹的电影之旅了。
四天下来,由于没有提前计划好,每部片子的电影院太过分散,每天都在赶场看电影中度过。从第一天到达上海,一下车转地铁2号线到南京东路青年旅舍登记完,稍作休息,就前往又一城影院观看《北斗七星》,好在上海地铁的便捷让路上辗转的时间大为缩短,也不耽误任何一场电影。很多时候,午饭和晚饭都在便利店解决,盒饭、关东煮和矿泉水草草了事,遍布大街小巷的24小时便利店和四通八达的地铁线,共同构成了这座国际化都市的快捷和便利,和上一次来一样,这是上海这座城市带给我的最明显的印象,而不是浦东陆家嘴霓虹璀璨的天际线。
说来也巧,刚好三部意大利老片子,似乎都在讲述一个主题:意大利古老而破败的乡村与年轻人之间的矛盾;《欢乐时光》5个小时的片长看下来,居然也不觉得拖沓,人与人之间的难以沟通,爱情和婚姻的表面化,无法抵达彼此的内心,长时间的相对无言令人窒息,出轨以及终究无解的困境,而欢乐时光只是四个年过30的女人的一次温泉之旅,和陌生人间的一次读书分享会,这是现代人的疏离和孤独;《特鲁曼》讲的则是人面对无法治愈的疾病时,关于死亡的抉择,家人和友人又该如何释怀。
尽管酒店极差的房间隔音让我难以入眠,隔天又要早起,也无暇享受美食,在城市的街巷弄堂间流连,但有好电影的陪伴,最大限度地冲淡了奔波的劳累和身体的疲倦,得以享受这趟电影节之旅。
第三天的早上,看完早场的《大地在波动》,坐车赶往上海电影博物馆。四层楼,自上而下,逐层各个不同的展厅,展示了早期中国电影的历史和电影杂志,电影的拍摄现场模型,放映设备,道具,后期录音、混音、剪辑和洗片,电影服装和化妆,动画制作,译制片的录音棚,还有莫特镜,费纳奇镜…它们都足够让我好奇,特别是早期的剪辑和洗片,有意思的是在译制片的录音棚里试着录了一段,回放时旁边有位女游客问我是不是广东口音,我笑着回说:不是,听着自己低沉的嗓音,虽说有些窘迫,也算完整录了一段。看一位老人在触摸屏前点击老上海影院地图,感叹于当时就能有那么多的电影院,昔日的繁华散尽,历史的土壤仍在。
电影节除了开闭幕式和明星走红毯,还有平时在院线看不到的好电影之外,还可以是什么,它让我想到乌镇戏剧节。我去了两届乌镇戏剧节,除了可以看来自世界多个国家戏剧名团的大戏,还有只要预约就可参加的青年竞演和小镇对话,更好玩的是上千场的街边嘉年华在码头、石桥、巷陌和乌篷船上开演,不管是戏剧迷还是普通游客,都能尽情参与其中,那种氛围始终包裹着你,另外它集中于西栅,吃住都在里面,每天走路去看戏的沿途,顺路在一场又一场的街边嘉年华稍作徘徊,有街头魔术、踩高跷,像小时候的赶庙会,热闹非凡。
它也不妨碍你在寂静的清晨,此时,雾气刚要散去,太阳初升,昨夜凝结的露珠还在叶子上逗留,轻风拂面,伴着清脆的蛙鸣和鸟叫,小径上蝴蝶和蜜蜂飞舞,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或是在午夜戏散场后,人群逐渐散去,除了一两间酒吧传来遥远的电声和律动,白天的热闹终归于宁静,你都可静下心来,全身心放松,好好清除掉白日里的嘈杂缓存,忘返于西栅的小桥流水和灯影婆娑。
相比之下,电影节没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场地,电影院之间太过分散,影迷间缺少互动的空间,除了南京东路上的户外大屏幕上播放的宣传片,和几家影院外的招牌,很少看到关于电影节的信息,论坛又不知道如何参与,听说要以证换票,这些都使得它缺少了节日的热闹气氛。我觉得它还可以多一些形式,比如有个大的主场地,活动相对集中,多在户外放置一些关于电影的雕塑和海报,再比如找几个户外场地放露天电影,放映一些经典的老片子…小时候看露天电影,是我爱上电影的开始。
这是我的第一次电影节之旅,从出发前的猜想,到赶场看电影的途中,再到坐在回家的动车上,我一直在想,对于一个影迷来说,电影节到底意味着什么,除了看电影,还能有什么,出于对电影的爱,下一次,只要有机会,北京电影节,嘎纳…我应该还是很想去。
此次的电影节之旅,让我看了很多好电影,凡事都有第一次,但至少对我来说,它的氛围还不够浓烈。
——看电影,是件幸福的事——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私人视界】ID:sirensj
,�RQ�:9]���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