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正青春
——深圳从跑得更快到跑得更远
作者:笔云
用脚步去感知一座城市,这是我跑步的意义。早上,弟弟约我去深圳湾跑步,起点在后海的人才公园,“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在深圳随处可见,它就发源于此,给人以强烈的入局感和建设感。
大概是10年前我来深圳,他陪我去过一次深圳湾,我们骑着一百多块钱的自行车,今天是驾车去的,轿车的价格已是当年自行车的近万倍。现在,他已在这里安家置业,成了真正意义的深圳人。
时间里往往藏着故事,也给出了答案,这是一个普通创业者10年间的变化,然而他只是深圳成千上万创业者中的一个。
1980年8月26日,深圳设立为经济特区,再过几天就是40年了。如果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那么树一座城市要多少年?显然这套逻辑对深圳不适用,对深圳的创业者也不适合。
要读懂一座城市很难,但从一个公园、一栋建筑、一个人去解读它并不难,因为他们浓缩了城市的文化和精神、经历和成长,他们既是记录者也是创造者。
晨跑后,我们在人才公园的广场做拉伸,一座名为π的大桥横跨在公园的湖上,远处是深圳湾和香港。我们在公园的“求贤阁”前照了一张合影,远景是深圳的网红建筑“春笋”,据说,这栋建筑寓意着“雨后春笋、破茧成蝶”。
雨后春笋的深圳
40年前,深圳这座城市,从小渔村开始成长。“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最响亮的口号,“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在深圳不断上演,高楼大厦、创业公司像春笋一样的快速的长出,然后又快速的成长。
40多年过去了,“效率”依然是深圳的生命。昨天,我弟的公司从工厂发了一批货物去乌鲁木齐,他说自己一直努力将研发设计、量化生产、仓储管理的时间链条压缩,节约出来的时间就金钱,哪怕只有一天。
抢抓时间不仅是弟弟这样的公司,离他公司几公里远的华为,到了晚上总是灯火通明,最近华为又启动了“南泥湾计划”。
任正非说:“过去,活下去是华为的最低纲领;现在,活下去华为的最高纲领”。对华为而言,必须抢抓时间,“效率”就是它的生命。
40年前,“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广告牌矗立在蛇口工业区,多年过去了,当我们重新审视深圳的发展,“深圳速度”依然是这个城市的名片和标签。
破茧成蝶的深圳
深圳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思想观念大解放,推动改革开放大突破的历史,一路都在破冰和探路。
“敢为天下先”,沉淀为了深圳独特的精神气质。
在人才公园跑步时,我看到文化墙上有这样的一段话:
“我们的思维必须活跃,必须点燃灵台的明灯,好照亮我们该走的路,然后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哪怕这条路遍布荆棘。”
深圳作为改革的探路者,一直以想干、敢干、快干的“三干”精神著称,一直在冲破思想的藩篱,用活跃的思维点燃着灵台的明灯。
如今,我们看来正常不过的事,在当时则需要非凡的政治勇气,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张股票、第一次土地拍卖、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甚至是第一辆出租车、第一家麦当劳店,都是在争论中成长。
深圳突破思想的禁锢,政府给了创新的土壤,大量的民营企业破土而出、破茧成蝶。
当然,每天有公司成立,也有公司死去。有的人梦想在这里实现,有的人梦想在这里破灭。
在深圳这片企业的丛林,活着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当数字经济来临的时候,5年前我弟的公司调整了赛道,完成企业转型,活了下来。昨天,发往乌鲁木齐的一批货,没有现成的产品,需要结合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在疫情时期和后疫情时期,他公司的业绩,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在创新中抢抓机遇是原因之一。
后海被称“特区中的特区”,这里的广场定义为“人才广场”,无疑体现了深圳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创新驱动说到底就是人才驱动。
华为公司高度重视人才,构建起了精准选才、倍数培养、高效激励“三位一体”的人才管理模式,最近又在高薪招聘年轻科学家。
弟弟这种普通的科技公司,也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他在大学建立人才“孵化基地”,公司从人头的增长到了人才的增加,活力、动力、创新力不断增强。
奔向未来的深圳
40年对深圳来说是一个历史单元,也是一个历史起点。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是世界上3大著名的湾区,从全球范围看,大湾区是引领经济发展和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深圳处在粤港澳大湾区,从产业分工来看,未来深圳将成为高科技和金融中心。
40年前,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先行先试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现在中央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主义先行示范区,示范区是经济特区的升级版,就是要在更多的领域进行探路,提供更多的价值样版。
先行示范区,使深圳有了更加明确的战略定位。
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40年来,深圳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经济发展,都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在跑。
在不惑之年,深圳正在调整姿势,准备跑得更远。我向深圳湾望去,她潮平海阔、碧空万里,我对深圳的明天充满了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