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围绕“非理性”展开,很多人听到这个词难免猜测整本书大概就是批斗非理性给人们带来了一些不理智的做法,毕竟当今社会依旧是呼吁“理性”的。但作者却从非理性的积极力量方向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在职业工作、日常生活、友情爱情方面做了不同的调查,总结出了许多“有趣”的结论。
在前言部分,作者就列举出了许多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事件:平时家里使用的家具,有些已经十几年了仍然舍不得更换,但是一旦买了新房子,就往往近乎疯狂的将家具全部换新…然后我们就会发现,非理性并不是不好,这种想法的转变有一部分就是由于作者所描述非理性行为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了,这种改变观念的行为本身也是一种非理性即“自我的偏见”。这点在书中也有论述,下面就将书中内容大致分类简述。
第一章分析了“激励与表现的倒U型关系”即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人们的表现和激励可以呈现正比状态,但是一旦激励超过了一个值,表现反而与激励成反比。这便解释了平时游刃有余,在有“回报”的正式场合却可能会失手的所谓“紧张感”。不过了解了这种心理现象,在面对高额回报时,我们的内心可能甚至想着“我要放平心态,不要当回事儿,跟平时一样就好”,但这么想就仍然掉进了心理陷阱,也就是所谓的“效能降低”:越想干成什么事儿就越干不成。但这个结论对我们还是有很大作用:想让别人做成一件事,不要急于许诺,哪怕事成之后再高额回报,也比事前就建立夸张的奖励机制要强。
第二章阐述了工作的意义与成就感之间的联系,这与后面两章的内容紧密关联,即当自己的工作在个人心理上认为是有意义的,并且投入了劳动获得了一些成果,那么我们将更加重视它珍惜它,甚至觉得它就是最好的。通俗来说就是一定程度上缺乏自知之明的固执,这并非贬义,而是对“自信”的另一种解释。有趣的是,投入劳动的收获会得到我们的珍惜,但它是建立在有成果有意义的基础上。这点倒是与社会主义不谋而合,那就是希望人们自愿劳动,认为劳动是有意义的事。
第五章解释了人们的本能:信任和报复。社会中的信任大多出自规则条例等用于约束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一旦他人辜负了自己的信任,无论是否打破了规则,自己都难免会有“报复”的心理,报复用高尚一点的词来说就是一些人眼中的正义感以及所谓的道德制约,如果认识到这一点,相信也就加深了对宽容一词的理解吧。
第二部分的六至十章提出了提升人们生活幸福感的建议,其中讲到了快感中断和痛苦中断给人的情绪带来的不同影响,这一点在学习生活中非常适用,假如我们认为沉重的学习任务使自己感到了不快乐,在未完成任务之前就休息娱乐,那么下一段继续完成学习任务的路途将更加不快乐,因此坚持下来,让自己习惯了学习的状态,在快完成任务的那段时间里还会有看到希望的快感,而不是想要休息的迫切和急躁。这部分还讲到了在感情生活中的选择和适应问题。作者对挑选生活伴侣的建议我个人无法完全认同,作者认为美学缺憾者解决择偶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重新考虑侧重条件,而不是拒绝适应。我认为爱情并不是生命的必需品,假如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是人生目标之一,那么便断然不会将就,为什么换成是爱情就不一样了呢?虽然人们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虚高,但这并不是降低目标的理由,为什么要用平等来约束自己呢,想得到更好的,就让自己也更好。外貌如果没有办法改变,仍旧有很多提升个人魅力的方法。
最后,我们的情绪好像无法完全控制,但其实放任有些情绪并不会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当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点过于自信的时候,要想到拥有自省能力的人自信一点也无妨,毕竟那些真正不自知的人无法真正通过自己认识到自己。不过那些突然袭来的愤怒情绪,还是需要理性来抚平的,很多事情一旦说出来做出来,后果往往不可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