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近年来逐渐走近了普通中学和普通老师,但据我所知,多数老师把课题研究仅仅当成搜集整理资料。之前,我也这样认为,可是自从主持课题研究以来,我越来越觉得那样认识的片面和局限。
课题是研究的主题和方向,而研究的方法和方式绝对不止一种。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搜集资料,实际上只是众多研究方法中的一种。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抛却功利,才能走得更远。
那么,我们的课题应该怎么做呢?我们该研究些什么,又该怎么研究呢?我结合我主持的《初中古代经典作品的探究性学习指导研究》这个课题具体说说:
一、团队,首先是团队
从接受这个任务的那天起,对于课题的立项、课题理解、课题研究的方法等等,我并没有感觉太难。但有个问题我一直纠结,那就是谁愿意真正地参与这个课题?
我们这个学校中学部就七八个语文教师,大多都带双班的语文课,其中还有两三位班主任、一位政教主任、一位后勤主任。先不说他们有没有能力完成任务,我只说在如此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在打着“质量提升”的旗帜,一心应试的教育环境下,他们还有几个真心实意地真正想参与这个课题。
在多次动员后,在“将来晋级可能要求课题”的“画饼”的诱惑下,我们的课题组终于正式成立。但这个课题组能否形成团队,能否真正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还要靠时间检验。
二、路线,重要是路线
团队解决了谁来研究的问题,课题解决了研究什么的问题,但怎么研究还没有解决。课题的政策上、资金上、物质上的保障是校长的事,因为他是课题的负责人。但余下的事,校长是无暇过问的。这就要求课题的真正主持人发挥作用了。
首先,要明确研究的方向、路线和目标。结合我们的课题来说,我们研究的方向就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的古代经典作品的教学怎样和现代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结合在一块。我们的路线,就是依托统编语文七到九年级的教材,设计相关古诗文的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案并验证、论证自己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我们的目标就是完成一套《七——九年级古诗文探究性学习指导设计》的校本教材,并把探究性学习古诗文做成特色,做成亮点,做出经验。
其次,是进行合理的分工。关于我们的课题研究的分工我至今做过两次了。第一次我只是把总任务分解成若干块,每人一块或两块。但实践证明难度大、任务重,只有闫好丽老师、张采芳老师、张小悦和我勉强完成了任务,其中我和张小悦老师的任务相对轻一点。
第二次分工,我把完成时限明确缩短,就一个月;研讨任务减少,由原来的六个学期的教材研究同时启动,缩减为先做每个年级的上学期。这样每个人的任务也相对减半。当然,这次分工是否正确,仍然需要实践检验。
第三,是做出样子,提供参考。主持人不是分分工,那样简单。要求大家做什么,主持人必须先做出样子。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于怎样设计,做出了参考课例。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有意渗透“探究性教学”的思想,同时进行总结和反思,为课题组其他成员的研究开路。
三、动力,保障是动力
课题研究是需要动力的,“画饼”只能充一时之饥,持久的动力从哪里来?据说马集中学校长为支持课题研究,首先答应给一万作为课题研究的经费。我们的校长答应等结题出书时,课题参加者不用出钱了。也许这些会成为我们一些课题研究者的直接动力,但这些能持久吗?我不想说。
我现在几乎每天都在思考,我的课堂的探究性学习指导怎样落实,怎样教才能让学生更愿意,更舒心。为什么?动力从哪来?不是因为我高尚,而是因为我热爱,尽管现实不止一次、不止一人给我的热爱泼凉水,但我依然热爱。就是这种对语文、对学生的热爱让我忘掉了我能不能晋职称,能不能被领导欣赏,能不能用分数和同事们竞争。就是这种热爱,让我经常进行一个人的教研,让我不止一次地参与县内外的网络教研。
我无权要求别人跟我一样,我甚至无权要求领导对我的工作进行公平地评价,但我要说,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真正动力,是源于一种认识:课题研究服务于教学,课题研究可以让我们更熟悉教材,更亲近学生,更娴熟地教学,更智慧地教育。
真的,课题研究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还在于成长自身,提升教学。因此,如果你还是一个有追求有情怀的教师,抓住课题研究的契机,你会更容易走在成功的路上。
四、思考,成果是思考
知行合一是课题研究的实质,而“知”和“行”之间的桥梁就是思考。进行我们这个课题研究其中最重要的依托就是设计我们的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案。这个设计是极具思考性和挑战性的。
我们面对一篇古代经典作品,我们要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1.文本里有哪些可探究的点?2.哪个点适合我的学生?3.这个探究需要多长时间完成?4.探究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5.学生如何探究?老师如何指导?如何检测探究的结果?
这些问题想明白了,我们才能形成自己的设计,才能真正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的成果。
当然,这个思考要完成我们要有基础,要建立在正确解读文本,真实解读学情,理解并熟悉探究性学习指导的原则和流程的前提下。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这个文本,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探究性学习设计?
先要把这一课中适合探究学习的点梳理出来:
1.文中告诉我们了哪些有益的内容?
2.从文中我们能读出君子有哪些特征?
3.这篇课文怎样才能尽快背诵?
4.从文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5.我们应该跟孔子学什么?
当然还有一些点,不可穷尽。但这些点有一个共同特征:不是一种纯知识的告诉,而是一种阅读中的自我找寻或发现,即探究性或探究具有价值或意义。
至于说哪一个适合我们的学生,这就要学情的支持了。我们可以每节课选择一个点,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默读、朗读,进行思考、整理,这个计划就是我们的学习指导设计。
其流程可以因生而异,但基本上是:
“明确探究目标——指导探究方法——督促探究行为——评价探究结果——测评探究效果”
这几大步骤。
五、文字,呈现是文字
研究的成果的呈现是文字和图片,但文字是主要的。所以进行课题研究需要一定的文字运用能力,而这正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强项。
六、实践,检验是实践
我们的设计有没有价值,是否需要修改?谁说了算?课堂教学的实践说着算。这就是课题研究的真正目的,指导教学。我们把教学设计运用到课堂中去,让事实说话。在实践的基础上把经验继承,教训记取,并把反思、修改的成果运用到新的设计中去,我们的研究成矣。
(赵集中学周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