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知为何被锁了。此篇为(三)
另外上述心理矛盾还会带来一种非常常见的PUA, 甚至不需要理论学习,是人类的本能。爱情中爱得更多的那一方(尤其当双方爱情程度极为悬殊时)会想尽办法放大另一方的错处,让自己讨厌另一方。这种“讨厌”甚至不是有些人自己能意识到的(取决于他们的知识水平),而且他是真的觉得自己讨厌这个人——因为他想获得自由,他不想再被强烈的爱束缚和受控于另一方。这种明意识中的“讨厌”增加后他选择了分开,而分开很久之后——矛盾且有意思的人类现象再一次出现了,他的明意识无法抵抗潜意识中那种强烈的爱——一切潜意识都是无法压制的,唯一让它出现的因素是时间——最后他不得不承认内心深处那种极其强烈的爱,又只能回头去找对方。
当然我非常讨厌张婉婷 “我给你生个孩子”的说法与随后而来的道德绑架。作为 cies female,这里我非常赞同沈奕斐说的,“生育”是女人的个人意愿,什么时候变成一种为对方做的事情——尤其是被认为是牺牲,甚至是伟大的牺牲?如果不愿意,就坚持丁克,没有人强迫你做这些。想有孩子和家庭是自己的事情。就好像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我为了你做了多少”和一些恋人对伴侣说的“我为了你换了城市等等”——其实本质上他们满足的都只是他们自己。这种甚至不能叫“道德绑架”,甚至“道德绑架”一词本身就是错误的——这种道德本身就是出于人类私欲——出于人类自我满足的自私的角度。为孩子“牺牲”的父母满足的是“我是个好父母”的自我概念(就像一些人行善布施满足的是“我是个好人”的自我概念)与“我想看到孩子开心”的愿望——注意此处的“我想”,出发点是“我”——先不说孩子是否真的会为此事开心,假设孩子真的为此事开心,这种“孩子开心我就开心”的概念满足的都是“我想看到某事“的愿望与“我因某事开心”的“我”的需求。而伴侣之间“我为了你换城市”满足的也是“我想跟你待在一起”的需求——伴侣能够接受不换城市地在一起或分开,就说明有其他需求大于在一起的需求;如果伴侣要满足其想在一起的需求便也可以选择换城市来在一起,说明这便不是伴侣必要的需求——所以“我为了你换城市”只是满足自己的“我想和你一起”的“我想做某事”的“我”的需求。当然人们后面可能会为这些自我需求的满足经历一些负面事情,比如不适应新环境等等,导致这些的根本原因都是之前为满足“我自己”的需求而做出的选择。人类的本性是自私的,人也是为自己活着的,人类的一切看似的“奉献”与“牺牲”甚至“无条件的爱”满足的都是自己的——当然真正“无条件的爱”(很稀有)会给对方带来很多快乐,但这不是单向的,只是双向的,自己感受到了快乐——且这种爱的本源满足的还是自己的需求。
很多自相矛盾的人类心理,善于自我剖析与阅读的人即便不需要系统学习也能自行发现。其实张婉婷其实是非常聪明的人,这些很大程度上她自己都知道(当然她可能只能接受自己知道,不能接受他人指出)——所以她会像一个无理取闹的小孩一样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也会一直说对方不爱她——但她依旧无法离开这个人。正因为她明意识上非常理智也非常善于自我剖析——所以她需要比他人花费更多的力气去抵抗她内心深处不“理智”的潜意识。
至于解决办法,其实没有解决办法——因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不会实施。这里面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他们的女儿。她以后要面对很多东西——无休止原生家庭的争吵(像节目里他们家监控展示的那样)和一个歇斯底里的母亲。
日后她一定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是没有破局点的——宋无法强迫自己对张有爱情,而他出于父亲的责任感不可能离婚(而且他离过一次不愿再离一次了);张疯狂的爱和占有欲一定要这个男人属于她也不可能离婚(可以从她一直用让宋帮她扯袖子等事秀恩爱看出),又一定要用歇斯底里表达对被爱的需求,在得不到滋养性爱情与身体激素逐渐失调的情况下最后只能变成一个发福、暴躁、令人窒息的中年妇女。最后他们在与孩子相处时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暴躁,甚至可能用各种无论言语、精神、或是肢体形式的暴力发泄,这个孩子只能承受一切的伤害。
最好的办法是他们离婚,各自追求各自的幸福,如果能追求到的话。孩子会在他们各自的幸福中看到和善且充满爱的父母。当然现在中国社会对离婚的容错率还远远无法跟西方相比,还会为离婚羞耻(上《春日迟迟再出发》的男女已经是85后了,仍然面临着老一辈与同辈的异样眼光与自己内心深处无法抵抗社会集体意识的羞耻挣扎),更不要说不加分辨的“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单亲家庭孩子有心理问题”的看法——殊不知真正让孩子有心理问题的正是这双亲家庭中没有爱、暴躁且歇斯底里的父母。
但他们很显然不会离婚——当然不排除节目放大效果引起的观众热烈讨论与学界的一些分析会让他们产生新的思考——但持续这场婚姻显然不是一个办法,因为不可能强迫式地让宋宁峰产生爱情(——他已经是很有责任感的人,但理智无法让人类突破本能产生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