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把酒黄昏后,问松我醉何如——南宋“二安”“醉美”诗词品读

        在南宋词坛上,有两位“婉约派”与“豪放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和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因他们同为济南(李清照章丘人,辛弃疾历城人)人,故清代神韵派大师王士禛称李易安与辛幼安为“济南二安”,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为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花草蒙拾》)

        青年和中年时期,鄙人先后在泉城济南就读大学和从事教育工作三十余年。期间,经常到“趵突泉公园”的李清照“漱玉祠”和“大明湖公园”的辛弃疾“稼轩祠”去拜访,故对“济南二安”的经典词作有所拜读。


              李清照: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李清照被后世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曾任太学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家中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了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其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作为女性词人,李清照自然不会如李白、苏东坡那般豪饮,但也有“东篱黄昏把酒后”、“浓睡不消残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之人生冷暖体验,且其酒后填词更能凸显女词人抒发情感之婉约、细腻与凄美。诸君且读如下三首易安“醉美”婉约词作。

        其一,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如下:

        薄雾和浓云撩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已在金兽炉中烧完。又到重阳佳节,洁白的瓷枕和纱笼的床厨,被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之后,淡淡的菊香盈满了双袖。这境况莫说不会消损神魂,秋风吹扰得珠帘卷起,闺中少妇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崇宁二年(1103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赵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这首词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上片咏节令,写别愁;下片写赏菊情景。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尤其是结尾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评析说:在诗词中,作为警句,一般是不轻易拿出来的。末句“人比黄花瘦”之所以能给人深刻的印象,除了它本身运用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句子安排得妥当,也是其原因之一。她在这个结句的前面,先用一句“莫道不消魂”带动语气的句子作引,再加一句写动态的“帘卷西风”,这以后,才拿出“人比黄花瘦”警句来。人物到最后才出现。这警句不是孤立的,三句联成一气,前面两句环绕后面一句,起到绿叶红花的作用。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好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这首词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首词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为了表达这点精神,因而它确实称得上是“词眼”。以炼字来说,李清照另有《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为人所传诵。这里她说的“人比黄花瘦”一句,也是前人未曾说过的,有它突出的创造性。

李清照《醉花吟》

        其二,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李清照的早期词作之一。这首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她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出其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暮春时节,最易引发人无限伤春情绪,更何况又逢着那刮风下雨的恼人天气。于极度愁苦中,词人开始借酒浇愁。酒醉后词人沉沉睡去,一觉醒来,酒意还未消散。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词人惜花,醒来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就是园中海棠,她急切地问侍女:院子里海棠怎样?她以为经过风雨一夜的摧残,应该是落花满地了,没想到侍女却轻淡地回答:“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不相信海棠还如昨天那般开满枝头。她认为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对于“卷帘人”的轻淡回答,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这一对答写出了闺中人的惜春情怀,可谓是传神之笔。这可比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林黛玉那首长诗“葬花吟”婉约、高雅得多了。

        这首词的末句为全词警句,常为后人所称道。《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其三,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词为悲秋抒怀之作。靖康之难后,李易安随其夫赵明诚逃亡江南,宋高宗建炎三年(西元一一二九年)秋八月十八日赵明诚亡故。此词系在其夫亡后所作。

        首用七对叠字发端,“寻寻觅觅”写国破家亡夫死己寡之后的精神失落,独身彷徨之情状;“冷冷清清”则写时世、境况之凄清冷寂;“凄凄惨惨戚戚”句更细腻深微地描摹词人心情的悲苦凄戚。这几对叠字还造成音律的回环往复,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词人善于借物抒情,上阕用“淡酒”、“晚风”、“过雁”,下阕用“黄花”、“梧桐”、“细雨”,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内心的愁情,最后逼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强烈感情,突然作结,沉痛无限。

        薄酒难御风寒,过雁触动乡思,菊花萎谢无人怜惜,独守寒窗时间难熬,黄昏冷雨敲击梧桐,种种场景,无不益发加重愁情分量,折磨一己孤独、柔弱、痛苦的灵魂。全篇字字写愁,层层写愁,却不露一“愁”字,末尾句画龙点睛,以“愁”归结,而又谓“愁”不足以概括个人处境,推进一层,愁情之重,实无法估量。全词用白描铺叙,讲究声情,巧用叠字,更以舌齿音交加更替,传达幽咽凄楚情悰,肠断心碎,满纸呜咽,撼人心弦。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评价说:“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且《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


            辛弃疾:狂歌痛饮千杯酒,

                            问松我醉何如


        说到以“酒”入词,最有趣的当属身兼词人、将领于一身的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丧失信念,而是将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与忧虑,全部寄寓诗词之中。其诗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中有四首“借醉抒志”、“借酒消愁”的诗词,令人读来或感振奋,或感意外,甚至忍俊不禁,继而深悟不语。

      其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大意是: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的一首秣马厉兵、催人奋进的词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该词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起句。短短十六个字,却用几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辛弃疾《破阵子》

        其二,《卜算子·饮酒成病》:

        一个去学仙,一个去学佛。

        仙饮千杯醉似泥,皮骨如金石。

        不饮便康强,佛寿须千百。

        八十余年入涅槃,且进杯中物。

        在一般人心目中,辛弃疾这位被后世几近视为民族英雄式的南宋词人,其词作理应同第一首词作那般慷慨豪迈,似乎与“仙”道、“佛寿”无涉。然而这首词却非常罕见地以饮酒与修仙、修佛为主题,借酒喻人生,描绘了追求长生不老的仙人和追求长寿福祉的佛教信仰之间的差异。辛弃疾认为,仙人虽然饮酒沉迷,但却能长生不老,身体坚硬如金石,而不饮酒则会变得健康强壮。相比之下,佛教追求的是寿命的延长,需要修行千百年才能获得长寿的果报。整首词以自嘲的语气结尾,将自己置于仙人和佛陀之外,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领悟,展示了辛弃疾独特的才情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其三,《金樽饮酒》:

        我有金樽谁有酒,白云江上风吹柳。

        狂歌痛饮千杯酒,醉到来年九月九。

        人生不过二两酒,一两无奈一两愁。

        都是黄泉预约客,何必计较愁与忧。

        如果说,读《卜算子·饮酒成病》感到有些意外。那么,读这首辛稼轩少有的诗作《金樽饮酒》,尤感意外。令人不解的是,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大丈夫辛弃疾,怎么会写出如此消极、悲观之作呢?这哪里像是我们早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就慷慨激昂读过的,写出“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及上述“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之气势雄浑、豪迈悲壮词句的将军词人辛弃疾?

        这首诗的前四句,表面似乎写的是“狂歌痛饮”、醉生梦死、及时行乐,实际上是为后面的“借酒消愁”作铺垫的。后四句“人生不过二两酒,一两无奈一两愁。都是黄泉预约客,何必计较愁与忧”,乍读起来确实感到悲观至极。但仔细品味,其意是在生动形象的隐喻生命之短暂和珍贵,表达了人生中必然会遇到的种种不如意和烦恼,人们应该以豁达、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同时喻示:无论你拥有多少财富或者多么高的地位和荣誉,最终都会走向生命的结束。借以提醒人们珍惜时间,珍视生命,把握人生,千万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计较不重要的事情上。

        清代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说过:“渐悟也好,顿悟也罢,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这仿佛是诗僧的一声叹息,又像是一份悟透人生的悠然。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将世间万物一语概之:世间之事,除了生死,皆可改变;除了生死,皆为小事。这不仅是一种哲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生与死,是人们无法掌控的两件大事。我们无法预知何时会面临生,何时会面临死,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坦然地面对生死。有些人害怕死亡,因此活得胆战心惊、度日如年。有些人理解了生命的有限,于是倍加珍惜当下每一刻的生活。

        其四,《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辛弃疾的词风是多样的,酒后不仅只有天下情怀,亦有“醉酒撒疯”的啼笑皆非之作。这首以“醉里”起始的《西江月·遣兴》即是。

        整首词寥寥数十字,却为我们生动的描绘出一幕醉倒扶松、和松树谈笑风生的幽默场景,读来令人不禁捧腹而笑。但笑过之后再回味一下全篇,却发现这荒诞无稽的一幕中,其实有着辛弃疾那深深的无奈。他是在以诙谐幽默的口吻,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愤之情。

        公元1194年,辛弃疾再次被罢官后回到了上饶故居,在瓢泉结庐而居,学陶渊明手种五柳树。众所周知,他一直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多次上书献策,呼吁北伐,但换来的却是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当朝者的冷落。辛弃疾赋闲的日子,只能靠着喝酒写词来平息心中块垒。

        他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整日无所事事、花天酒地,日子过得美滋滋,根本没有时间去忧愁,实则暴露了他每日很忧愁的现实。所以才会抱怨古人写的书,读来一点都用处都没有,自己读那么多,写那么多还是只能种树养花,对抗金收复失地没有任何帮助。心中万千忧愁,要多少酒才能平息,他喝多了、喝醉了,故而才有这哭笑不得的醉酒场景。

        辛弃疾踉踉跄跄跌醉倒在了一棵老松旁边,没有其他人,他只能抱着松树深情的倾诉,甚至还问松树:“我喝醉了吗?”可聊着聊着,起风了,松枝随风摇动,在辛弃疾醉眼里,仿佛是那松树要过来扶他。他想起了曾经那些投降派也这般向他招手,希望自己加入到他们的阵营。于是倔强的辛弃疾言辞激烈的呵斥道:“你走开!我没有喝醉,不要你扶!”这无疑是对那些投降派发出的决裂宣言:“去你的,老子自己行,不屑与你们为伍!”诙谐之中亮出铮铮风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8,607评论 6 50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239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4,960评论 0 35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750评论 1 29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764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604评论 1 30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347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253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702评论 1 31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893评论 3 33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0,015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734评论 5 34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352评论 3 33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34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052评论 1 27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216评论 3 37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969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