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以来,对相关事物不免留心。当知道惠州本地才子江逢辰的故居,前些日子特地去桥东寻访了一下。因这次寻访,了解到江逢辰曾就读过丰湖书院,于是便有了去丰湖书院看一看的打算。
丰湖书院位于惠州西湖景区内,陈公堤尽头右手,再走几十米就到了。
这是我第二次来丰湖书院。第一次是八年前的夏天,从当时朋友圈看到,那时的我还那么年轻。八年过去,现在皮色老了许多。那次权当景点到此一游罢了。这回虽有心,也不过脚步匆匆,所注意到的,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 丰湖书院的历史、今丰湖书院的基本布局、山门及楹联、相关人物。
一 丰湖书院的历史
中国书院文化起于唐,兴于宋,昌于明清,历一千三百余年,随科举制度相兴衰,是儒家文化传承之根基。
惠州书院文化始于南宋理学家罗从彦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在罗浮山创建的钓鳌书院。
丰湖书院是惠州众多书院中的翘楚,始建于南宋宝祐二年(1254),为宋代广东四大书院之一。
南宋淳祐四年(1244),惠州太守赵汝驭创建聚贤堂祭祀陈偁、苏轼等十二位惠州先贤,即“十二先生祠”。南宋宝祐二年(1254),知州刘克刚改聚贤堂为丰湖书院。元至正六年(1346),广东道肃政廉访司佥事周伯琦为祭祀理学大儒罗从彦重建丰湖书院。明洪武二年(1369),地方官府改丰湖书院为归善县学。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惠州知府王煐恢复重建丰湖书院。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增建文昌阁和御书楼,在御书楼摹刻康熙皇帝御赐诗章。清雍正九年(1731),惠州知府吴简民在永福寺右创建惠阳书院。清嘉庆五年(1800),惠州知府伊秉绶迁惠阳书院于惠州西湖之畔的黄塘,恢复重建丰湖书院。清嘉庆十三年(1808),丰湖书院山长徐旭曾作《丰湖杂记》,开启客家文化研究之先河,被誉为“客家人宣言”,影响深远。清光绪十二年(1886),丰湖书院山长梁鼎芬创建“丰湖书藏”,成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雏形,丰湖书院的发展由此达到历史上最鼎盛时期。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废除科举,书院改制。次年,丰湖书院改为惠州府中学堂,迁址到府署左侧,营建新校。一年后,惠州府中学堂又迁回丰湖书院。民国期间,惠州府中学堂先后改称广东省立惠州中学校、广东省立第三中学、广东省立惠州中学。民国三十五年(1946),广东省立粤秀中学迁至丰湖书院旧址,不久改名为“广东省立惠州师范学校”,后升格为本科院校,即今惠州学院。当代,惠州市政府在原址恢复重建丰湖书院。
二 今丰湖书院的基本布局
在丰湖书院内惠州书院部分的“阆苑储英”,有一间沉浸式体验室,通过三维画面还原旧时丰湖书院。从中可以看到,现在的丰湖书院比旧时要小许多。
现在的丰湖书院,基本布局大致是这样。
门厅前是广场,两端各一牌坊。从门厅中轴进,过“石桥月池”,乃见“丰湖书院”牌坊,过牌坊即是“书院门厅”。门厅进去,一天井,第二道门为中国书院部分“尚志轩”,进去一院,是为惠州书院部分,两边各有介绍室。过第三道门“乐群堂”,这里有一间“书院讲堂”。再进去,形如一后院,是“丰湖书藏”,右边是丰湖书院部分,左边为惠享书房。院中间有孔子塑像。
上次来,记得有一室,摆着多排课桌,仿旧学堂式,在右侧廊位置,今不见,或改成乐群堂中的那个讲堂了吧。而且,藏书楼前没有孔子塑像,想必是后来添加的。这种变动让我在想:现在看到的丰湖书院,并非过去的丰湖书院。过去的书院,相对现在的学校而言,更具有治学人文气。旧时的人才是真有才学。譬如作诗、书法,那试卷上的小楷犹如印刷体。现在的学校浮于应试教育,差远了。尽管如此,岁月经年,变化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总之,在参观游览胜迹时,对于我这样死板怀旧的人,还是改观一下态度,取其思想精神领略就好。
三 山门及楹联
我把书院牌坊及书院门厅合并为丰湖书院的山门。
丰湖书院匾联石刻,由宋湘撰书。石刻为花岗石质地,匾额“丰湖书院”,长3.66米,宽0.89米。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字体均为行楷。
邹鲁——邹国、鲁国的并称。邹,孟子故乡。鲁,孔子故乡。借指孔孟。后以“邹鲁”指文化昌盛之地,礼义之邦。
蓬瀛——蓬莱和瀛洲 。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亦泛指仙境。
个人看,联句的意境高,书写得真真好!说是刻写,十分恰当。给人感受,入木三分。看上去,特别有气势,仿佛任何力量任意久远,也不会令它损坏。不亏是书法大家,也表现出中国书法的高深精妙。单从这字,就不得不拜服,人家是真有学问,真有本事。
论古不分才识学,博物能通天地人。这是门厅的对联,不知谁人写的。也好,但与牌坊联比,就暗色不少。
尚志轩联:能与诸贤齐品目,不将世故系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在尚志轩前有一石,上刻“敦重”二字。是时任惠州知府伊秉绶所题,敦重二字是丰湖书院的校训。
门前左右还有两块碑记,即《迁建丰湖书院碑记》、《丰湖书院记》。两篇碑记,照录全文,另附篇幅。
乐群堂联:临事三思终有益,让人一步不为愚。
书院讲堂内也有联,横额“斯文在此”,联:学问无他求益乎身心家国天下,载籍极博折中于易书诗礼春秋。
藏书楼联:收藏胜似昆冈富,书卷长留天地间。
印象最深,最喜欢的,是校训“敦重”两字,及主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
四 相关人物
山长是书院主持人的名称,因书院起初多设于山林僻静处而得名,各朝代、各地区有所不同,常见的称谓有洞主、山长、堂长、院长等,山长的名称用得最久,也最普遍。
丰湖书院第一任山长:宋湘(1757-1827),字焕襄,号芷湾,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及第。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教育家,最高官职湖北督粮道,政声廉明,梅州八贤之一,被称誉为“岭南第一才子”。宋湘认为,好的文章就是“写我心”,我以为然。嘉庆五年(1800)-七年(1802)任丰湖书院山长。丰湖书院匾联石刻,均由宋湘撰书。
徐旭曾(1751-1819),字晓初,广东和平县下车镇兴隆村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最高官职,户部主事。嘉庆十二年(1807)-十三年(1808)任丰湖书院山长,在此期间曾作《丰湖杂记》,是研究客家文化的开山之作,因此被誉为“客家研究第一人”。下车镇兴隆村徐氏在清代“一门三进士”,现仍有徐旭曾故居“进士第”。
另外,有位与徐旭曾同族人物:徐傅霖(1878-1958),也是广东和平下车镇人。虽没有任过山长,是丰湖书院学子,同盟会元老。现下车镇石含村有其故居“浰东小筑”。
特别注意到徐旭曾、并徐傅霖,有一个原因,因为是本姓。我发现,徐氏家族在东江流域曾是远近闻名的大家族。又有博罗徐田古村。此等人物,说来,我也感到荣光。
梁鼎芬(1859-1919),光绪十二年(1886)-十三年(1887)任丰湖书院山长,任间创建“丰湖书藏”。晚清文学家、藏书家、诗人。广东番禺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入翰林院,最高官职任湖北按察使。
伊秉绶(1754-1815),福建汀州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是书法大家、著名诗人,清代碑学的开山鼻祖之一。嘉庆四年(1799)任惠州知府,重建丰湖书院是伊秉绶在任期间最大的善政,由此丰湖书院成为东江最高学府。另一重大贡献是在白鹤峰重修东坡祠,“德有邻堂”、“思无邪斋”,出自伊的摹刻。丰湖书院中“敦重”拓片也是伊所题,敦重二字是丰湖书院的校训。
丰湖书院著名学子,有被梁鼎芬山长誉为“行尽江山见此才”的江逢辰。江逢辰(1859-1900),惠城桥东人,光绪十八年进士。
有被钱仲联誉为“小李广花荣”的李绮青。李绮青(1859-1925),惠城桥西人,光绪十六年举进士。
还有上文提到的徐傅霖。
丰湖书院是惠州书院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南宋建院伊始,即跻身广东四大书院之列,成为岭南地区传播程朱理学的重要中心地之一。清代著名诗人丘逢甲赞丰湖书院:门题山水小蓬瀛,前辈传经讲席横。一片湖云遮不住,藕花深处读书声。
好一个丰湖书院,好一个山水小蓬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