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桌面上躺着的的 kindle ,我实在是有些记不清是什么时候买的了。好像是两年前,又好像是三年前。但不管什么时候买的,有个事实就是:
我至今在 kindle 读的书,还未到达它的身价。
说起当时买它的原因,还得是大一、大二的某段时间里,得了“阅读症”。
这“阅读症”通常来说常人是不会患上的。以前的人们患这病的概率可能会稍大,毕竟受限于时代的缘故,可供娱乐的方式太少,所以读书便成了主流。
再加上一些家喻户晓的文人骚客,像什么巴金、张洁、贾平凹、余华等等有着很大的名气。当时得了“阅读症”的人恨不得这书桌上、书架上摆满他们的著作。
等友人一来,再定睛一看,那谦谦君子、饱腹诗书的气质便油然而生。
更有甚者还会放上一些国外的著作,像亨利詹姆斯的、雨果的、泰戈尔的。这在汇集了中外书籍的屋中,配合着自己慢条斯理的动作,俨然就是一副满腹锦纶的“大师”模样。
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手机还没有普及,交流基本就靠书信。如果这时候在书信上引用一些名句,加上诸如“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之类的句子,那么这姻缘便成功一半了。
当然时代现在进步了,当时的文青们也长大,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然而你还是能从一些细节中找到他们。
像一些有点年龄的老板,在真皮沙发后的书架上,一定会摆上一些四书五经,案桌上再摆上一些笔墨纸砚。即使他们从来都不会去看,也不会去用。
但是下级进到办公司,看到这些。一个有内涵,温文儒雅的智者形象便扎根在他的心中。
虽然我才刚毕业不久,但在大学的寒暑假实习的时候,倒是去过不少老板的办公司,在我观察中,各行各业倒是有那么一丝不同。
像是搞金融的,必然会摆上一些《证券分析》、《国富论》、《聪明的投资者》。
搞装修的会有《xxx风格的300案例》、《风水学》。
你说他们没看过倒是不尽然。我大二在一家装修公司实习的时候,翻阅过这些书籍,还能闻到一些油墨味,甚至有一两本书的塑料薄膜还没撕下。
不过我的“阅读症”倒是和他们有点不一样,他们属于实用主义,我是属于一时兴起主义,大都是被一些影视剧传染的。
当时看了《月色真美》之后,这个大宰治出现的频率太高,起了兴趣,便到网上搜了一下。
看了网上的评论之后兴趣更甚,英年早逝的作者,还有什么“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之类很有逼格的语录。不得了,当即打开某宝下单了《人间失格》。
然而也只是完整地看了一次,也没有什么太深的感悟。也只能感慨,或许是自己的文化修养不够吧。
之后便是看了胡歌出演的《猎场》,以《挪威的森林》为暗线,描写了郑秋冬的商海沉浮。看完后大呼过瘾,随即前往学校图书馆借阅了一本《挪威的森林》。
之后再想看什么书籍,便在某宝一看,价格有点贵。正在想有什么便宜的办法看很多的书籍的时候,经朋友的介绍得知了 kindle 的存在。
这 kindle 我印象中是有三个版本的,分别是无背光,有背光,高版本的有背光。我不知道区别在哪里,便在网上找了资料。
这资料不得了,本来我的预算只是买一个无背光的,硬生生的咬牙换成了一个有背光的。说什么有背光好,爱护眼睛,不伤眼之类的。
这 kindle 到手之后,很兴奋,扒开快递的双手都在微微的颤抖。打开之后,磨砂的屏幕,背后有着防滑材质的设计。大小大概相当于 A5 本子,晚上用来看书确实不怎么伤眼。
再之后,陆陆续续的看了十几本书,兴趣慢慢的减退了许多。便开发出了它的一些其他的功能。
像是用来压合味道的泡面盖,用架子架起来当一个桌面装饰品,记下一些英文单词。
要我说,这亚马逊太坏了,做出了这样一个产品出来。抓住了像我这样的“阅读症”患者的弱点——想省下买书钱。然而当“病症”痊愈之后,这 kindle 便失去了作用了。
所以我想告诉大家,如果不是“阅读症”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就患者,千万不要入手,否则就会像我这样,在 kindle 读的书,还未到达它的身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