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两宝,生活的重心是孩子,朋友圈里也多是孩子们的日常小骄傲,一幅母慈子孝岁月静好的温馨感,但是有娃的都知道,线下鸡飞狗跳的真实感有多强烈。
经常被问到“你家两个孩子打架吗?”,要说不打架有人信吗。接近下班时间,跟小伙伴关于投标的讨论还在继续,突然接到奶奶的电话,“糟了,家里有战争了”(第一直觉就是这样),今天下午姐姐放学早,这个点,妹妹应该也放学在家了,两人同时都在家,奶奶来电话,肯定发生了解决不了的战争。果不其然,伴着姐姐的嚎哭,奶奶和姐姐相互争吵。
问姐姐发生了什么事情,边哭边说,加上奶奶旁边补充,大致还原了事情经过,姐姐用薯片盒(内有薯片)搭房子,妹妹想吃薯片,上手就把薯片盒拿走了,房子塌了,姐姐气得哭,一把拿回薯片盒就不给妹妹吃,妹妹也不干了。奶奶的观点是姐姐应该让着妹妹,就说了姐姐,结果是姐姐更气了,说了扔到垃圾桶也不给妹妹吃。奶奶就觉得姐姐太不懂事,哪有这样的孩子,扔了也不给妹妹吃,更是一顿说。
遇到这样的情况,大人一般都会觉得,薯片给妹妹吃,盒子给姐姐搭房子,房子塌了,重新搭就是了,小事。姐姐不这么想,她就认为自己的房子被妹妹破坏了,就怎么也不能给妹妹吃东西。姐姐和奶奶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打电话给还在上班的妈妈(这种纠纷,爸爸肯定解决不了)。
说实话我听完也有气,这孩子宁可扔掉也不给妹妹吃,的确太不懂事了。但是如果此刻直接批评,对姐姐来说,我就是站到了跟奶奶妹妹同一战线上,姐姐估计感觉更差。情绪这么大的情况,讲道理肯定是不通的。最近重看《正面管教》,打算套路下姐姐。
妈妈,“姐姐,我知道你房子塌了很生气(共情),但是哭也没用啊(事后想,这话有点多余,她确实伤心,伤心肯定要哭)”
妹妹插话,“妈妈,我们幼儿园老师说过,哭是没用的(我控制住没敢笑出来)”
妈妈 “嗯妹妹你说得对。姐姐要不你先到妈妈房间里自己安静一下,或者睡一觉休息一下或者画画都行?”(我想让她暂停一下,换个注意力调整下情绪)
姐姐,“不,我不能安静,不想睡觉也不想画画”
看来这招不好使,正面管教里有一个观点,如果想解决问题,要让孩子先感觉好而不是感觉更糟,想到姐姐的两大爱好吃和玩。
妈妈,“姐姐,要不你想想想吃什么好吃的,妈妈下班做”
姐姐,“吃什么呀?(带着哭腔,但是没那么嚎了)”
妈妈(知道管用了),“你想想啊”
姐姐,“我想不起来(大概懒得想)”
妈妈(赶紧再来一招),“还有啊,你想,再过两天,咱们就都放假了,咱们可以一起出去旅游,你不是最喜欢出去玩吗?咱可以玩一星期。”(嗯这是十一前一周的事了)
姐姐知道这是真的,哭声略微小了些“妈妈,我们都去哪玩?...”
畅想了两分钟未来一星期的玩法,情绪没那么激动了。我知道差不多了,赶紧说“你先跟妹妹再玩一会,或者自己看书画画都行,妈妈下班后咱们再讨论一下...”
奶奶接走了电话,说了再见,我赶快把剩下的工作处理完。等我回到家时,两人又玩成了好朋友,还给我展示她们做的美餐。
这样的状况每天都会上演,一块彩泥、一只笔、一个玩具...,反正目之所及都有可能发生争执。事后再想这些事情,跟小朋友斗智斗勇,在慢慢修炼好妈妈的过程中,有些套路还是要用用,暂时总结为两原则三办法吧。
1、“好感觉,好心情”原则。
正面管教里一个重要的原则贯穿,如果想让事情好起来,得先让孩子的感觉好起来,心情好起来。与此类似高难度沟通里也有一个黄金法则,就是在沟通过程中照顾沟通双方的情绪,主动创造积极安全的沟通氛围,让沟通的双方没有感觉被冒犯…。这都是在说情绪在沟通过程(或者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情绪好,沟通(解决问题)可以顺利推进;情绪不好,就要想办法(共情、及时道歉、积极暂停等)让(双方)情绪好。大人如此,何况孩子,照顾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是我在跟孩子相处过程中尽量去坚持(说尽量,是因为目前还不能全部做到)的一个原则。
有一次练完琴,姐姐主动表示加练一遍,问为什么,人家说“我今天高兴”,看吧,好心情多重要。
2、“公平”原则。
按理说,姐姐相比妹妹是有各种优势的(年龄大、力气大、能力强等),但是跟妹妹发生冲突,最后哭的往往是姐姐,而不是妹妹。我就会想为什么?发现实际上往往是大人以大孩子的优势为由给孩子们一个“不公平”的环境(而大人还不自知,但是孩子是敏感的)。很多时候大人(尤其是老人)认为或者要求“姐姐让着妹妹”,姐姐就会觉得不公平。她不想让,有“不让”的想法就有“不让”的语言和行动,大人会觉得姐姐不懂事,接下来会提出批评,再然后姐姐就会感觉到被“更不公平”对待,没人能支持她,情绪会更坏,语言和行动可能更“暴力”(前面提到的扔到垃圾桶也不给妹妹吃),这样的结果肯定不是大人所期望的。
大人在处理事情时的语言和行动所体现的态度,对孩子(尤其是大孩子,是因为大人潜意识认为小宝是弱势的)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公平”的环境和处理方式,让孩子能感受到平等对待,即不保护小宝的弱势依靠心理(有时小宝会故意要姐姐的东西,并不是因为喜欢,就只是想要姐姐的)也不助长大宝的“报仇”(如果用大人的权力强压下去,早晚还会爆发类似的情况)心态。当孩子们感受到公平,大孩子与小孩子也就慢慢学会和平共处,孩子们之间的合作会慢慢变多,孩子们之间的爱和关心才会慢慢流淌。
认识到“公平”的重要,再发生了姐妹俩冲突的情况,我尽量克制先不简单归因哪个孩子怎样怎样,会多考虑一下是否对两个孩子有公平的环境和要求。
好原则要落地好办法,才能稳住熊孩子,树立起好妈妈的人设。
1、积极共情,稳定孩子的情绪。
面对常常哭得稀里哗啦的孩子,工作了一天的大人很容易被搞的很烦躁,内心OS“没完没了哭什么,烦得够呛”,甚至有撞墙的冲动。这时的场景在传递一种信号,“和孩子是不是陷入权力之争、孩子(或者双方)的情绪是不是很激动,很难沟通下去了...”,这时使沟通进行下去或者推动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积极填充安全空气,让沟通的一方或者双方的情绪先稳定下来。共情是稳定情绪的好工具。
共情,在察觉到孩子的情绪后,能够接纳(不评判好与不好)孩子的情绪,并把对孩子情绪的理解如实描述出来的过程(镜面沟通)。通过共情真诚表达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孩子感到被理解之后,情绪会慢慢缓和。共情能体现我了解你的内心感受,让对方(尤其是孩子)能感到被理解,感受到爱和安全,有了好的感受,激动的情绪会慢慢稳定下来。
2、积极暂停,转移一下注意力或者换个环境,平复下心情。
积极暂停,跟共情的目的一样是要让孩子感觉更好。如果说共情能暂时缓和一下孩子的激动的情绪,那积极暂停将用于使孩子恢复到好心情。在暂停的过程中,孩子通过找到一个舒服的、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由孩子自己来选择、也可以是父母陪伴孩子)来收拾自己的心情,回到理智的天使小人。用积极暂停,有两个小心得:
(1)用积极暂停,不是宠溺孩子。做了错事,不处理,还得让孩子有好心情,这不是宠溺么?真不是,积极暂停不是不解决问题,是在等孩子心情稳定下来后,通过面向解决问题的沟通跟孩子共同探讨问题、原因和解决办法。安静下来之后甚至会发现,孩子自己会思考并想到下次怎么办(那时候,真有一种天使在人间的感觉)。
下班走到楼下,就听见奶奶的大嗓门(奶奶什么都好,就是说话嗓门大,一张口,就要跟人吵架似的),奶奶又因为从广场上带两个孩子回家而生气,姐姐要继续玩,妹妹往家里走,奶奶没办法,只得拉着姐姐一起回家。姐姐不干,哭个没完,奶奶被气得够呛。我回到家时,她们三人正在楼梯口焦灼呢,奶奶在说姐姐不懂事,妹妹要回家,姐姐为什么不能跟着一起回家?看着哭的泪人的姐姐,我很心疼,但是不知道该说什么(说孩子或者说老人都会更有气)。就只能先让争吵停下来先回家,然后陪孩子一起玩一会,缓解下不好的心情。第二天早上,送姐姐去幼儿园(当时姐姐还是大班),姐姐跟我说,“妈妈,我昨晚上想了一下,昨天的事情不怪奶奶也不怪你”
妈妈:“那怪谁?”
姐姐:“怪我和妹妹想法不一样”
妈妈:“你和妹妹想法不一样很正常,你俩都是小孩。不过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怎么办呢”
姐姐:“我想好了,我跟妹妹商量,如果妹妹同意,我们就再玩一会,如果不同意,我就跟着奶奶回家”
我当时听了竟要掉下泪来,“谢谢姐姐,你这么想你真棒”。
姐姐:“有那么棒嘛,我就是这么想,还没做呢”
妈妈:“你能这么想就非常棒啊”
奶奶在当时给姐姐讲了很多“道理(而往往是大人以为的道理,创造了前面提到的不公平环境)”,孩子情绪很糟的情况下讲这些所谓道理无异于火上加油,孩子的行为往往是反方向。孩子安静下来后,再找解决办法,比在气头上直接处理,得来的效果要好得多得多。而且有时候,孩子往往自己会想出解决办法。
(2)用积极暂停,不是惩罚孩子。 “你这样我不喜欢,你去暂停一下”,这样的表达孩子能嗅出语气背后的惩罚的气味。积极暂停,是一个爱的工具,表达父母的爱,教会孩子在遇到不高兴情绪时的一种处理方式。如果变成了惩罚方式,孩子会很抵触,暂停也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3、解决问题,共同讨论面向未来的办法
待孩子心情好起来后,如果问题还在,跟孩子一起沟通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的解决方案。作为“英明”的父母,我们一般不用讨论就有解决方案的,但是那只是大人的方案,不是孩子的方案,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办,并不一定好使。下次再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有可能会说“那是你的,我没这么想”。所以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是跟孩子一起讨论,“当时发生了什么?”“当时你的感觉是什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下次再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觉得怎么办?”用启发式的问题,跟孩子共同探讨面向未来的办法,在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和体验孩子大脑洞的好创意。
这些是我在修炼好妈妈路上的一点心得,是个人修炼记录,也作为与朋友们分享实践心得。朋友圈里的母慈子孝、岁月静好继续晒,圈外的鸡飞狗跳仍旧在,这就是生活,不同的是又爱又恨的日子里多一些方法,少了一点焦躁。修炼好妈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些也只是现在的修炼心得,说不定过不了多久会发生改变,但不管怎样,肯定是越变越好。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与孩子共同学习,持续实践,朝着好妈妈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