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巨婴国》的出版曾引发了一阵热议,甚至一度这本书曾成为“禁书”。
这本书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深度剖析国人的心理,对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看似常见或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从心理学角度给出解读。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有好多次,被书中的观点所「击中」,书中的一些案例,或有亲身体验,或看别人经历过,曾引发内心深度触动,而当看到武志红老师,对这些现象给出心理学的解释时,有种 sou dei si nai的感觉,却也同时觉得细思恐极。
明白了现象背后的原因,才能更好去改变现状。这是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选取书中所提到的部分观点,并给出部分自己的解读和疑问。希望我们都能够成为想要成为的那个独立的自我。
1、我们曾经为没有中断的5000年文化感到自豪。深入思考后发现,这种延续的原因至少部分来自文化中的施虐因素。因为爱制造分离,而施虐制造忠诚。在文化延续所制造的歌舞升平的表象之后,是每一个曾经生活其中的人想成为自己的愿望的五百年墓地。
2、希腊德尔菲神庙有一句箴言:人啊,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则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一提的。
你所经历的人生,是你想要的人生,还是被别人设计好的人生?
现在的你,是遵从自我意志的结果,还是在意别人想法后的结果?
3、本我、自我和超我,这是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放到国人身上,它可具体表达为:全能自恋性的本我、绝对禁止性的超我和软塌塌的自我。
全能自恋本我即,我是神,世界应完全按照我的意愿运转。
绝对禁止性超我即,你的一切自发行为,都是不对的。
两者冲突太强,以至于作为协调者的自我没法协调,所以变得软塌塌了。
4、人的性格都是逐渐形成的,对它了解越深,就越可能改变它。至少,我们需要去问问,一直以来的这个“我”,自己到底有多喜欢。或者,问一个更形象的问题:假设你自己是一个能量球的话,那么,作为一个能量球,你是伸展的,还是萎缩、甚至坍塌的?你的色彩,是明亮的,还是暗淡的?
你喜欢你自己吗?
5、佛洛依德则称,驱动人类行为的动力有两个:性和攻击。
6、(1)作为一个能量体,人需要向外界伸展自己。就犹如一个章鱼,不断伸展自己能量的触角。能量伸展有各种各样的,如爱、欲望、表达、创作等。
(2)这一个具体的伸展,如被看见,就相当于是,这个能量触角被其他能量体接住,链接由此建立,而这股能量得到祝福。它本来是中性的、灰色的,但被祝福后,就变成了亮色的、生的能量,即正能量,就可以 人性化地去表达。
(3)这是一个具体的伸展,不被看见,就相当于是,这个能量触角没有被其他能量体接住,那诅咒就会发生,它会从中性的、灰色的,变成黑色的能量,也即负能量、攻击性,不过我喜欢把它称为黑色的生命力,然后会以破坏性的方式去表达。
(4)黑色的生命力,或攻击性,它如果向外表达,就变成了对其他人的一个攻击,如怨恨、愤怒、鄙视、讽刺等。
(5)黑色的生命力,如果不向外表达,就会转而向内攻击自己,如羞耻、内疚、自嘲等。如总是向内攻击自己,就容易发展成抑郁症。
(6)黑色的生命力,如再次被看见,那么它又会转化成亮色的生命力。
(7)很多人身上,既看不到正能量,也看不到负能量,他们活得,如同一个僵化而干瘪的能量球,其真实情形是,他们心中藏着自己大量的黑色生命力,这让他们惧怕,并将这些黑色的生命力封冻起来。
7、佛洛依德将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口欲期,1岁前,嘴部是快感中心;
肛欲期,1—3岁,肛门是快感中心;
俄狄浦斯期,也称为性蕾期,3—5岁,孩子有了明确的性意识,快感中心也转移到了生殖器部位,并且男孩有了恋母弑父的动力,女孩有了恋父仇母的动力。
潜伏期,6—12岁,性能量像是突然间消失了一样,孩子们表现为更喜欢与同性伙伴交往。
生殖期,13—18岁,即青春期,性能量大爆炸,一个人身体上做好了生育的准备。
8、个人主义并非只是欧美国家的主流意识。我所知道的论述中,关于个人主义的最佳表达来自于俄罗斯小说家陀斯绥耶夫斯基,这位被奉为“俄罗斯第一”的小说家在他的名著《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有如下一段对话:
哥哥问弟弟:杀死一个小女孩,可令整个世界得救,那么,这可以做吗?
弟弟犹豫了一会儿,小声但坚定地回答说:不可以!
这才是个人主义的真正精髓——不得以任何集体的任何名义侵占个人的利益。
9、共生心理,在巨婴身上则展现为:
(1)到处找妈。不愿生活自理,总想找人照顾自己,帮自己“擦屁股”。
你是否会有这样的心理:觉得自己一个人无法去面对很多事情,总觉得需要有个人来照顾自己?心理活动没有对错,只是换个角度去想的时候,相同的个体,为什么别人可以做到,而我却需要和我相同的个体来照顾呢?
(2)集体主义。大家要共生在一起。
(3)统一思想。大家必须统一在某一思想里,这是构建共同体的关键,如果思想不一致了,共同体就有了裂痕。
(4)反对独立。这是双重的,一方面,集体压制个人独立;另一方面,个人离开集体就会破碎。
(5)没有界限。一树立界限,就感觉两个人之间彻底没联系了,就生分了。
10、国人的集体主义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个人无法存活。这个无法存活不仅是物质层面上的,更是心理层面的。作为一个个体的中国人在这个社会可能觉得孤单而破碎,自我都还未成形。国人之所以爱扎堆成群,这都是因为在心理上需要有人陪伴,否则会直接面对破碎未成形的自我,这很可怕。集体主义的真相是,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太低,导致大多数人的里子是破碎的,必须千人一面,用共生的方式,追求和他人的融合,以此将个体镶嵌进一个集体性自我中。
11、精神分析有三个发展阶段:佛洛依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心理学。客体关系心理学,的确比佛洛依德更有说服力。因为,经典精神分析的核心是俄狄浦斯情结,主要是和父亲的关系,但中国人虽有俄狄浦斯情结,可主要问题还是在处理和妈妈的关系。
12、很有趣的是,中国文化一向被贴上男权的标签,但我觉得更多的是母系的文化。很多东西都是为了维护母亲,孝道的核心就是捍卫母亲,《二十四孝》中强调的是对母亲的孝,而对父亲的孝,不是主流。对父亲是忠,对母亲忠和孝都要有。我们的文化都是围绕着怎样做一个好婴儿,并且找一个好妈。
13、中国社会,到底谁掌权?社会权力体系中,是男人掌权,最经典是皇帝,家族权利体系中,却常是大母神掌权,而作为权利代表的男性大家长,也得听他妈的。所以说,中国虽然自古重男轻女,但在家庭里实际上是母亲说了算。现在的状况也是如此,奶奶、姥姥掌权的现象太多。在社会层面上,我们是男权社会,在家庭层面是母系社会,皇太后说了算。
14、中国男人常被称为妈宝男,但相对而言,我觉得中国女性比中国男性要更幼稚一点,因为重男轻女给女性造成了集体创伤。并且,不要傻傻地就去做一个符合传统文化所描绘的好母亲。舆论上,我们都在寻找刘慧芳那样的母亲,尽心尽力,任劳任怨,一个超级中国好女人,但是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更多是婴儿式的女人,像小燕子那样,在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通常这样的角色才能推动情节发展,还得到男人的宠爱。以我听到的故事看,她们多比刘慧芳活得好。
15、爱情的发展,也需要这三个阶段吧。的确有一个经典的爱情三段论:第一阶段,1+1=1,我们是一个人;第二阶段,1+1=0,我的所有痛苦不幸都是因为你;第三阶段,1+1=2,我是我,你是你,我们在一起。
第二阶段的憎恨很重要,活过这个阶段还能幸存,才进入第三阶段,是两颗独立的灵魂,彼此相爱。
最后再说说安全感。关于安全感,国人容易有单一的物质化界定,比如房子、车子。没有房子就不能结婚,所有有这样的说法——丈母娘推动了中国的房价。并且,国人也总是在劝那些在婚姻关系中没有爱情的人,别贪心,不可能得到一切。但是,有一个基本的真相是,真正能够制造安全感的只有爱。
16、大家很容易会认为,妈宝男之所以这么黏妈妈,是因为妈妈对儿子很好。
其实,妈宝男的形成是因为两个很不美好的原因:第一,在婴幼儿时严重缺少母爱,而对母爱的渴求是所有人的头号渴求,所以妈宝男会一直执着于母爱;第二,大一些后发现,可以通过对妈妈言听计从从而得到妈妈的关注,于是形成对妈妈的极度服从,但这样做的同时,势必压抑了对母亲的不满和攻击性。
17、最深的关系里,你希望对方尊敬你,视你为一个高高在上的伟人,还是希望对方将你弄成一个孩子?答案肯定是后者,王石与田朴珺的关系,或许关键在于这一点,这总过于有进取心的女人,有一种能力,将牛人弄成孩子。至少邓文迪与默多克,关键是这一点,据说邓训斥默,就像训斥一个孩子。
18、全能自恋,可分成意志自恋和完美自恋。
19、巨婴的索取,还有两个副产品。
一是完美主义导致的。因完美主义,对方必须近乎百分百满足其心思,他才觉得满意。这容易导致一个恶性循环:无论对方怎么付出,他们都觉得不够,而且还会挑剔——你做得太差了!他们的挑剔等于是对对方努力的否定,于是令对方产生巨大愤怒。但巨婴还是渴望索取,对方在压力和惯性下继续付出,但越来越不情愿。任何不情愿都会让巨婴恼怒,并因而会将对方 的付出视为零价值。
巨婴的索取,还有另一副产品。他们总强拧对方意志,对方愤怒,他们其实知道。所以,每一次强求满足后,他们又不安,这不安,少数是内疚,多数是恐惧,即他们讲对方的愤怒视为要伤害自己。并且,因巨婴没有界限感,或者说没有完整的心理皮肤,对方,特别是重要亲人的愤怒,容易变成巨婴的自我伤害。
20、中国女人,最缺什么?答案是,安全感!
一个典型的中国女人,无论她外在看上去如何如何,都难以避免内在的安全感的匮乏。中国男人的种种经典表现,其实都是围绕着女性的安全感来设计的。
21、理解了中国女人最需要的是安全感,你就会明白,中国男人的种种表现,多是围绕着这一点来构建的。
首先,他性情上得是可靠的,性情温和的母性特质的重要性,胜过了积极进取的雄性特质。
其次,他构建社会经济地位的能力,以及愿意为女人花钱的动力,远胜于将自己捯饬得性感迷人。
发过哲学家波伏娃写过巨著《第二性》。顾名思义,这个书名的意思是,男人是第一性,而女人是第二性,男人没有女人,也可以思考和定义其自身,而女人的存在,却取决于男人如何定义。
用英文来说,男人是The One(主体),女人则是The Other(他者)。
他者即地域。波伏娃的毕生情人萨特如是说。他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是主体,而是成为了围绕着他人来转的他者,那他就是身处地狱中的。
22、第一流的小说家,都能经典地刻画出自己所在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来。吴承恩描写的孙悟空在天边的柱子上撒尿的情景,与我看到的新潮女子带着小男孩在高大的椰子树下撒尿的情景,何其相像!
23、中国式的社会是一个无力自我组织而必须由国家去组织之物。
这两者结合起来,构成了一对奇特的矛盾。孙悟空尚且是齐天大圣时,无法无天,为所欲为,自由自在,没有任何规则可以限制他。但他终究被如来佛制服,并服膺于如来佛给他的使命而没有自己寻找使命。这只猴子虽然是自由的象征,但终究要接受他律他制的规律。
放到国人身上,随处丢垃圾的这一图景意味着:国人总是在追求为所欲为的自由,因此不得不接受法力无边的大政府的制约。
24、紧急事情发生后,按说要先解决问题,但国人很容易先区分“敌我”。
老家在山东的一位男性来访者对我说,他十来岁时,父亲去世,之后,他的婶婶想给他妈妈介绍对象,结果引起了娘家人的愤怒。作为娘家人的代表,他舅舅特地叫自己妹妹会娘家,简直像开批斗大会一样说:你怎么先和外人商量,你应该先和我商量。
让这个人印象极深的是,平时待他还可以的姥姥也板着脸,最后连饭都没让自己女儿和外孙吃。
这件事让来访者妈妈感到极度伤心,自己丈夫去世了,哥哥和妈妈在乎的不是他的伤痛,而是先来一个批判大会。
这是可怕的中国式政治,懂得这一点的人,会在紧急事情发生时,先去区分敌我,然后才去解决事情。否则,你会发现,一旦得罪了你所在的共同体,那么整个共同体都可能对你采取敌对态度。
25、咨询界一个说法是,精神分析在中国缺乏土壤,因精神分析的前提是,一个人得有个体性自我,而中国人是群聚性自我。
26、中国式的分裂很可怕,因为只要有两个声音,就会斗得你死我活。我们历史上一直没有呈现像英国那种妥协精神,英国人可以杀掉一个国王,然后请国王的女婿过来做新国王,这在我们看来,简直不可想象。
但是,要避免历史轮回,我们就必须学习妥协。为此,我们需要独立而冷静的思想者,可谁这样做就等于在刀锋上行走,而两边都是悬崖。并且,在被官方限制前,更容易先被愤怒的民众撕毁。
27、如果只有亲密,而没有分离,关系会出现大问题。
关于书中的观点,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意见,书中所言,不一定完全客观。但是如果书中的部分观点能够给予我们以启示并且能够作用于我们的生活,那就足矣。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先天+原生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一些家庭的影子,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些难以触碰甚至无意识的伤痛。我们不会是巨婴,伤痛总可以被疗愈,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自己想要成为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