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产品能力?
产品能力是训练一个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效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
二. 为什么要有产品能力?
构建认知框架,让你更自信。
三. 同理心训练:读懂用户情绪
我们内在的愉悦、恐惧、潜意识与集体人格,共同形成了我们自己。
3.1愉悦
3.11愉悦与不爽=满足与未满足
需求被满足,这种感觉叫愉悦。而没有满足预期,或者本来在一个满足的状态,突然被剥夺了,这也是不爽。其他不爽的感觉,比如,生气、烦躁、痛苦、厌倦、悲伤、烦恼、茫然等得本质,也是某个点未被满足。
3.12愉悦、满足、和不爽的深意
1) 你可以度量,一个产品到不到位;
通过用一个产品,我们可以从自己是否被满足,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产品还是一个勉强的产品。
2) 你可以度量,你和一个人的关系;
你是否懂得TA的愉悦和不爽,TA是否懂得你的愉悦和不爽,如果彼此都不懂,又无法让对方获得满足,这就是一段勉强的关系。
3) 你可以看到,自己的天分和命运。
我们一般看到的天分,都是显性天分,比如长得漂亮、唱歌好听、身体协调和智商高等。
但还存在一种天分,是隐性天分,即指当你对某种东西感到愉悦,这个东西给你持续的满足感,让你不厌其烦。它不会很早就展现出来,让人发现,而是久而久之,让你与众不同。比如主妇爱干净,是因为整洁让她愉悦,乱让她不爽;乔布斯要把一个图标改100遍,不断朝同事发脾气,不是因为他追求卓越,而是他不改就会有极度不爽的感觉。
总结:你靠什么满足你,就会成为它的样子;什么东西持续的满足你,什么东西永远让你不爽,这就是你的命运。
3.2 恐惧
3.21愤怒与恐惧=被侵犯
一只猫在自己的领域里,来了另一只猫,第一只猫的边界被侵犯了,它就会愤怒,但如果来的是一只老虎,猫就不会愤怒了,而是恐惧。而我们常说的英雄人物,他们在常人恐惧的点,常体现为愤怒。
其他恐惧:焦虑,来自对恐惧的想象;羞耻,来自对社会评论的恐惧。
3.22恐惧的深意
如何找产品的接入点或者改变自己的人生?直面恐惧
1) 恐惧是边界
以下几种情境都是因为心怀恐惧:当我们劝一个人却劝不动他们时,其实不是因为TA不懂道理;当一个人在没前途的岗位也不愿意转行时;当一个人在一段没有爱的关系中受尽折磨,却不愿离开时。
所以,为什么知道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后天的知识和道理都是APP,而内在的恐惧和愉悦才是操作系统,有时不是TA缺APP,而是操作系统只能支撑TA走到这里了。
看到一个人的恐惧,你就知道TA的边界在哪里。
2) 恐惧是动力
两种情感可以产生动力,一种是愉悦,另一种就是恐惧。靠愉悦驱动的人,往往自我靠,恐惧驱动的人,往往自律,这两者都可以催生,非常优秀、成功的人。若是一个年轻人在工作中,既没有恐惧,又没有愉悦,我们基本上可以判定,TA在这件事上,不会有什么成就。
3) 恐惧是痛点
每个人的痛点就是他的恐惧,做产品时,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爆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
比如医疗和教育,为什么是最大的市场?因为对生存的恐惧。为什么医美产品卖的贵,因为对青春流逝的恐惧。为什么用得到APP?因为认知焦虑,因为恐惧。
3.3潜意识
3.31为什么要体察潜意识?
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除了要体察各种人的情绪,还要体察人的潜意识,并看到人的基于潜意识的真实选择。
也就是说,人会基于自身的角色、所在的场景和个人的认知,选择性的说一些TA觉得正确的话,但是这个场景中的“正确”,并不代表TA的真实选择。
人的一个动作,也许是意识判断,但70%是潜意识的选择。
3.32如何成为TA潜意识的选择?
1)熟悉与童年
一个人在童年的时候,往往什么都不知道,还没有建立意识和防御。这时的观念往往成为TA内在的感知和本能情绪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常说,了解一个人,要了解TA的童年;了解一个人的关系模式,最好是了解TA童年与亲近的人的关系模式。
有些产品往往制造熟悉感,因为熟悉的感觉往往是潜意识安全的感觉,不会制造防御。意识即防御,一旦有了思考,就有了顾虑,就是在推开用户。
2)催眠、共同催眠与集体人格
催眠的本质是绕过防御。比如微笑也是一种催眠,因为它会让你卸下防御;重复也是一种催眠,比如我们常说重要的话讲3遍,脑白金等广告,审问或劝人时的疲劳战术。
如果我们有相同的童年,或在同一个文化场景被反复灌输一些观念,其实我们就被共同催眠了。而当我们有了相似的观念,往往就形成了集体人格。
3.4集体人格
3.41集体人格与角色化生存
集体就是一堆角色。小时候的教育就是训练人成为需要的角色,比如好学生、好孩子、好儿子或好女儿;工作中的培训是为了便于管理;又如孔子对整个民族的角色说明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但其实教育是按人类对社会的美好期望来的,是理想的,也是反人性的,因为若人本身就是这个样子,就没有必要有教育了。人是因为训练和压力才成为角色的,而集体就是角色的聚焦。
3.42角色化VS自然
微信之父张小龙:好的用户体验,目标是要做到自然。
若你希望用户在很放松的情况下,毫无压力的选择产品,那就要放弃对人的理想化、角色化预期,不要用“应该”来臆测人的行为,而是接纳真实的人。
在情感上也一样,角色化生存往往是我们的真实处境,但只有去角色化地认识、沟通、交互,才能收获真正的情感。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