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转发一篇吴军老师在得到专栏中分享的文章《瑞士制造的智慧---做好最后的1%》,当你在奋斗的上想停止脚步,或者以为自己尽力了,想歇一歇的时候,或者抱怨自己为什么做什么事情都不成,或者尽了很大努力,还是收效不大的时候,就赶紧来看看这篇文章吧,也许会让你找到答案,也许会让你有所触动,进而改变你的行动!
《硅谷来信》写了几个月后,不少读者留言希望我能谈谈过去受到的对我影响最大的教育。在2017年到来之际,我就和你聊聊这方面的话题,希望我们新年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天说的两件事看上去毫无关系,不过都对我从别人身上学习,改进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我在高中的时候,是一个比较自由散漫的学生,现在回想起来,我要感谢学校的就是它对我这种自由散漫的宽容。有一年开运动会,没有比赛的同学照例要看比赛,为运动员们做好后勤服务,不允许私自回家。
但是,你也知道,并没有那么多服务的工作可以做,也不是所有的比赛都吸引人,因此很多人就溜号了。当然学校到下午会查人数,哪个班的人数对不上就会被扣分,即便如此,还是拦不住同学们以各种名义离开。
在高中时,有一年运动会期间,我和和一位同学骑车溜出校门,跑到北大校园里去玩了,那时北大还允许校外的人自由进出。在未名湖畔玩了大半个下午,觉得该回学校点卯了,于是我们就骑车返回了。
到了校门口发现运动会已经结束了,很多同学都在往回家的路上走。我和那位同学说,既然已经散了,我们回家吧。那位同学讲了一句话,我一辈子都牢记了,他说“我们已经走了九十九步,为什么不把最后一步走完呢?”于是,我们进入校园,点完卯才回去。从此,我就记住了一定要把事情的最后一步做好。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做事总是不把最后一步走完。我有一次在北京出差,需要从一个在王府井的酒店搬到另一个国贸的酒店。一位朋友自告奋勇地来帮我搬家,从他的公司开车到王府井的酒店大约需要半小时,然后等我把行李装上车,再开车到国贸,又需要大约半小时。
我的酒店在国贸桥的北边,他从西往东开车到的是立交桥的南面,如果掉头把我送到酒店门前可能还得用五分钟时间。这位朋友偷懒,说“我就不过去了,你能自己过马路吧?”我表示这个当然没问题,然后他直接开车回单位,估计还得要半个小时左右。等我把两个行李箱拖到对面的酒店,他打来电话,说似乎把我扔在路上有点不够意思。我当即表示,他已经帮了很大的忙了,非常感谢他。不过,如果我是他,既然已经花了一个半小时帮别人忙,不妨再花五分钟时间掉个头,把人送到地点。
你可能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愿意开头而不愿意收尾,九十九步都走了,就是懒得把最后一步走完。这可能是人的天性,凡事差不多就可以了,总觉得最后一点即使不做,也无关大局,但是这样完成事情的质量就要大打折扣。在工作中,这种人平时完成一般的工作或许没有问题,但是最要紧的事情领导可能不敢交给他们。这些人实际上做事可能和走完一百步的人同样辛苦,但是成就却差出去很远。
插入一点,我自己的小感悟:
1.我在律所实习时的师父,在这方面做的就特别好,举例说明,记得2015年年底,临回家路过兰州时,我打算看望一下师父,从毕业,有将近两年没有见了。给师父打去电话后,师父非常高兴,也非常欢迎我,并且提出要到火车站接我,按我的意思,是不想麻烦师父的,只要能见一见师父,就已经很高兴了。没想到,师父提前半小时就到火车站外等我了,当我一出火车站就看见师父的身影时,高兴的无法言喻,可以用激动来形容。于是,师父,就将这一天时间安排的特别丰富,先是请我和往日的旧同事一起吃饭,吃完饭后,又一起玩牌娱乐了一下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当天晚上的飞机,师父想着再将我开车送到机场。就这样,这一天时间,师父几乎都折腾在我这里了,而那天已是腊月二十八了,离除夕只有两天时间,想来谁家都在新年忙活的不行。师父的做法,相比于吴军老师的那位朋友而言,就是做到了一百步,如此待人,我想没有那个人不被感动和无比感激的。
2.谈一下我自己,我做事情就经常是那个做到99步的人,开头费劲努力,而到快要结尾的时候,就没力气了,甚至总想着应付了事。拿学英语为例,最近我购买了“天天用英语”的课程,每天跟着学习英语,这可能采取的授课模式是,提前发布当天的英语原文给大家,让大家提前预习,然后每天晚上9点钟,再由英语老师来给大家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忙的时候,会认认真真的查不懂的单词,尽可能详尽。忙的时候,就大致读一下原文,等待上课时,再跟着老师学一遍。这期间存在一个现象,就是生词很多,全部查完,挺费时间,所以有的句子,大致了解的意思之后,我在生词上面就会有懒惰心理,但是又怕下次出现时还是不认识,所以每当这时候,在放弃还是坚持的时候,我总是能够想起吴军老师这篇文章中强调的那最后1%的重要性,进而,尽可能的克制自己的惰性,坚持到底,不放过一个,不溜掉一个。写到这里时,我认为自己还是没有完全做到百分百,因为我还差一步,那就是将每天所学记录到笔记本上,反复记忆。仅是查完了生词,了解了文章意思,却不温习巩固,如此的学习效果应该不会太好。因此,今后,我还应该更进一步,如此才算完成了真正的一百步。所以,有时候,把一些文章用眼看一遍,再用手抄一遍或者用键盘敲一遍时,可能就会发现或者想到更多的对己有益的内容。
我在Google时,我们强调做事要做到“瑞士制造”的质量,我们把它称为“Google质量”。大家知道,德国制造以质量好著称,如果要找一个比德国制造质量更好的国家,那就是瑞士了。瑞士并不生产很多东西,但是如果做一样,就要做到最好,因为这个国家太缺乏资源了,只能以质量取胜。因为质量比别人好那么一点点,东西通常特别贵。
当然瑞士制造的精神并不仅仅局限在瑞士人身上,很多制造极致商品的人都是这么做的。一些人问我是否买奢侈品,我其实偶尔也是买的,但是认识我的人知道我并不使用什么奢侈品。我买他们的目的是因为有些东西做得实在太完美,便买下来欣赏。
很多奢侈品其实只比一般的高档商品好5%,但是为了这5%,人们可能多花了两三倍的钱。这就是“瑞士制造”的特点。在产品和工程上,Google可能只比竞争对手好5%,但是就是这5%使用用户选择了它,从而它有了比其它公司大出几倍的市场份额。
走完一百步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东西、做事情上,还体现在交流和沟通上。我们时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你通知到了,结果别人没有留心,或者忘了,最后导致一些不愉快。这种事情并不能够完全怪对方,因为发通知的人可能只走了九十九步,而不是一百步。
那么什么算是走了一百步呢?我在和高盛以及摩根士丹利打交道时发现,他们给我写邮件也好,打电话也好,都要让我说出两个字才算任务完成,这两个字就是“确认”。当我确认过后,他们通知我的事情算是真正记住了(通常他们中间也还会提醒我)。
正是注重了这一点点细节,走完了最后一步路,这两家顶级投行才做到了让客户非常满意,以至于它们客户的忠诚度极高。我们在看到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赚大钱时,是否想到它们做事注重最后一步的细节呢?
很多年轻人和我抱怨在北京买不起房子。的确,对于一般工薪阶层的人来讲,按照现在的房价可能一辈子也很难在四环附近买一栋房子。我以前讲硅谷的房子不是给一般公司员工准备的,因为人多房少,只有那些比别人在各方面高处一截的人才配享受在硅谷地区拥有房子的权利。
今天的北京也是如此,未来位置相对好的房子,可能也只是给那些在自己领域做得最好的5%的人准备的(而最好地段的房子可能是为1%的人准备的)。世界上,一般做得还算过得去的人,和1% 的人,可能就差最后几步路,但是最后收入水平、社会地位、发展机会差别就大了。
因此,我有时讲,把事情做好,即便不是为了让自己显得多么优秀和崇高,至少是为了有一套舒适方便的房子。如果我们每个人脑子里总是牢记“瑞士制造”这四个字,在北京或者其他一线城市拥有一套梦想的住房或许就不遥远了。
插入我自己的一点小感悟:
我们家有一位亲戚,是姐夫的大舅妈,她现在是一位退了休的高中校长,但是退休生活并没有让她生活无趣,反而是更精致、更有价值了。那么接下来我就简单谈一下,大舅妈给我的印象。大舅妈每天都收拾打扮的特别精致,每每见到她,总是会忍不住多看她几眼,但是又会心生强烈的自卑感,很怕与她的目光直接接触,仿佛会被她那灵光的双眸看到自己身上不被人知的缺陷与不足,这也许是当过老师的人特有的气场,也许是我上学时太害怕老师的缘故。大舅妈不仅把自己收拾的非常干净利索,她的房子被她收拾的更是一尘不染,地上从来不会落有一根头发的,厨房就像没用过一样的亮洁,衣柜里的衣服叠的比商场里货柜上的衣服还要整齐,还要顺展。除了这些以外,大舅妈还特别让人佩服的地方是,她特别会做人,无论是跟谁讲话,都会让对方感觉特别舒服,就是跟大舅舅讲话,都从来不会语气生硬、言语霸道,甚至还充满了浪漫的趣味,让人无不羡慕他们恩爱的情感。经常,一想起大舅妈,我总是感慨,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完美的女人!尤其是,对比对任何事情都不太讲究的自己,我顿时便明白了优秀的人什么都优秀的道理了。正像“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一样,一个把自己都收拾的非常精致的人,很难其他事情做不精致,事情都做精致了,便将很难不成功。大舅经营着一个驾校,运营非常好,在我们那个县城算是最好的一家驾校,管理也特别规范,不像其他驾校那样为了多招收几个学员,想出各种带有“坑蒙拐骗”的怪招,而是一是一,二是二,均是按照章程制度去做事,有时候看起来 不灵活,不机警,但有时候在生意场上,这是确实最聪明的办法。大舅妈退休了以后,没有闲着,而是办起了各种培训班,例如营养师班、育婴班、精致女人班等等,使得她的退休生活比以前显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了。大舅妈的儿子,学习特别棒,本科在排名前列的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毕了业后便考上了我们地级市的公务员,后又通过国考,考到了广州某知名局。且不说,大舅妈家中资产很多,就看他们家每一个成员都是优秀的,就想优秀抱团了一样。而大舅妈却说,他们家在她的兄弟姐妹中算是混的最一般的!天哪!这混的最一般的家庭,相对于我家来说,可能需要我们奋斗几辈子才可能达到的程度。其实,优秀绝对不是一代人的优秀,大舅妈的父亲和大舅的父亲都曾是某中学的校长,他们都算是教育世家,书香门第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子女自然不会差很多,一代一代这样传递下去,基因自然一代更比一代好,产生了正向效应。
为啥在此,啰嗦了这么一大堆,其实,就是想告诉自己,优秀的人做事情、想事情,不仅事事做到了一百步,甚至远超出了一百步,而不优秀的我们再不奋力前进,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的话,我们与之的差距将会越来越远。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像优秀的人那样,事事严格要求自己,百步胜百步的要求自己,到那时候,我们离优秀才会近一些。我们优秀了,就不用担心我们的子女不优秀了。而,如果我们自己不优秀,却要求子女比别人优秀,那就像是痴人说梦。
写到这里,我还想再多说一点。前几天看到一条留言,大意为:“现在很多家长自己不努力,到了结婚的年龄,随大流,生儿育女之后,便开始给自己的子女报各种培训班,希望他们有一个优秀的未来,但是自己在优秀的路上断开了,却想让自己子女优秀,可能吗?等他们的子女有了子女以后,再像他们一样期望自己的下一代,如此循环往复,真的有价值吗?为何不给自己多报一些培训班,先让自己便优秀了再去培养子女呢?”当时,读到这个观点,好像迷雾顿时被拨开一样,突然感觉眼前一亮,确实有道理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甚至是一辈子的老师,你怎么做,不用特意教,你的孩子就会跟着怎么做。所以,与其花大力气,将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子女身上,不如先用在自己身上,自己优秀了,孩子自然不会太差,如此下去,孩子的孩子也将不会太差,这才是正循环不是?
吴军老师的那篇文章,剩下一小部分,捡起比较有启发意义的一小段最后抄录在此:
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纽曼说过,最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年轻人们生活在一起相互学习。在过去,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因为人必须物理地待在一起。但是今天有了互联网,学习就方便多了。
确实,如今有了互联网,我们学习的条件和可能更加便利了,随时随地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群体,如果不加以好好利用,是不是太浪费了呢?所以,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加油,一起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