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了几年太极拳,师徒情,同门师兄弟姐妹情,有深深浅浅的足迹。同那些职场、官场、酒场、战场等等一样,在太极习练场里,每人不同阶段不同感悟,人生百态。一套拳,一个老师教,不同的人不同领悟,表达出来则姿态万千,由着拳这个磁铁,拳中看人性,人性表达拳。如同女娲用绳子一根,沾点泥巴,一甩,真出了彩。那么,每个人都在各自追寻着什么?
我对太极的最初印象,一个字——慢,老年人缓缓地出掌,缓缓地画圈,缓缓地移步。但随着太极拳学习渐渐递进,最初的印象被完全改变。太极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闪烁着神秘的光辉,彻底颠覆我最初对它浅显粗陋的观念。
来打拳的人,大体分成两类:养生健体的,追寻太极真谛的。前者居多,后者人有很多先是奔着养生来,练着练着,感知到身体的康复,感知身体内在的微妙变化,体会太极带来的快乐,一步步走向探索太极奥秘的路。
我在练习太极的第一阶段里,学习了一些太极拳拳架,体会到抻筋拔骨引起的疼痛滋味。记得练到第四个月,蹲不下去,蹲下去了起不来。退堂鼓打了N回,终于有一天,没有预兆,突然能蹲站自由,疼痛像是瞬间治愈。我想,或许是老天爷使了个小伎俩,先设置一个小小的障碍,然后又给块饼干,赐予一张“坚持锻炼”的门票。那时的我初学拳架,从心底佩服那些常年风雨无阻的师兄姐,在当时我的眼里,盛了满满的羡慕,他们的脸上自信满满,自娱自乐,行云流水,沉浸其中,快乐无比。一起练拳的,有走有留,留下的人继续练习拳架,每天高兴的来,尽兴的归,也很快乐。把练拳架当作锻炼身体的规律活动,就和跑步、走路、游泳一样,只求运动带来快乐健康。这,是一种练拳的态度。也挺好,身心快乐。至于后来,有的人选择离开队伍,是放弃了;有的是不满足现状,想补充更多的东西。这,该是另一种练拳的态度,是一种对太极的不甘心。打拳能看出人的个性。专注、自我感觉好的人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自己打自己的招式,沉醉自我,乐享其中;性格奔放心胸开阔的人,拳架舒展协调,刚柔快慢,眉眼放松;性格柔弱的人,他的动作即使练的非常熟练,行云流水,拳里怎么看都缺少一种个性,像一段不加标点符号的文字……
一个人的拳,就是一种个性标签。经过正规训练,拳架能减少误差,但这种个性标签多多少少都会像影子一样,述说主人的内心密码。笔有笔锋。拳有拳风,字如其人,拳如其心。
有时和朋友聊天,嘴里常带出“拳友”。回头想一下,我学习太极第一阶段时的“拳友”,有的连音容印象都没有留下,有的是点头泛泛之交,有的是见面可以说些无关大雅的话,能敞开心扉的几乎没有。现在想起来,和练习的内容不无关系,太极拳博大精深,需常年练习拳架和推手,听劲、化劲、懂劲,练知己知彼功夫。若仅仅练习外形,犹如蜻蜓点水,没有深层交流和感悟,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太极拳拳法这个核心的研究话题,相处大部分点到为止。真实性情之人,言行思想一致,能够更好地感知太极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