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很多,却做不到,这个问题貌似不是一个高深莫测的大问题,其实它始终困扰着华夏民族历朝历代拥有最厉害头脑的那帮人,那就是“知行合一”。不同的是,当下我们都深患知识焦虑症,也就更关心操作层面的怎样快速把道理转化为能力。
《知道做到》正是为有上述焦虑症的现代人量身定制的,这本书很短,但字数少并不代表肤浅,在我看来,很多作家都应该向此书作者学习,在写作上严守“奥卡姆剃刀原理”。
这本书有三个作者,布兰佳被誉为当今商界最具洞察力和思想深度的人之一,代表作《一分钟经理人》发行了超过25种语言的译本,2005年就被列入亚马逊名人堂;梅耶是美国成功激励学院的奠基人;卢赫是著名的顾问和天才培训师。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那来自三个领域的精英合作,会为我们提供怎样精彩的真知灼见呢?
他们认为,从“知道”到“做到”需要经历三个层面的转变:认知转变,态度转变,行为转变。贯穿其中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就是“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间隔性重复,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阶段持续地重复。重复,重复,再重复。
一、认知转变:信息超载→→少即是多
如今我们都身处知识汪洋之中,只要你想求知,就有求不完的知识。读一本新书,听一段音频,看一节网课,或参加一次培训,随时随地,都可以轻松做到。
知识爆炸在迎合人一个天性的同时,放大了另一个天性。我们都想活出更好的自己,所以求知;我们也都遵循能耗最少原则,所以更愿意不断尝试新知识而不愿付诸实践。新知识总是能带来更多的及时满足感和虚幻精进感,因此,我们就很容易出现信息超载,被信息洪流裹挟而不知涌向何方。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就是:把自己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到少数最值得干的事上,重复、重复、再重复。
就此,我们得到了克服知行差距的第一个秘诀——努力做到少而精——选择一些关键点,集中精力、专注地、反复地干这些真正值得干的事。
书中并未提及哪些事是值得干的,我理解不同的行业、岗位有不同的侧重点,这需要每个人去思考、探索、试错。但有一些硬知识,那些经受住考验的通识,作为一个现代人是需要掌握的,这些知识对于建构一个现代人的世界观可能会有帮助:《枪炮、病菌与钢铁》、《自私的基因》、《思考,快与慢》、《反脆弱》、《穷查理宝典》、《自下而上》、《刻意练习》,这7本书是我从最近两年看过的上百本书中精选出来的,都值得重复、重复、重复阅读,如已融会贯通,或读有余力,就重复、重复、重复演练《穷查理宝典》里提及的十几个经典思维模型吧。
二、态度转变:消极情绪→→绿灯思维
1954 年 5 月 6 日以前,公众普遍认为4 分钟内跑完 1 英里对于人类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但那一天罗杰·班尼斯特跑出了 3 分 59.4 秒的成绩。一旦它变成了现实,在不到 7 个星期的时间里,另一个人约翰·兰迪就跑出了 3 分 57.9 秒的成绩。在接下来的 15 年当中,班尼斯特的纪录先后在177 场比赛中被打破了 260 次。就连堪萨斯的一位高中生吉姆·里恩在1965 年都跑出了 3 分 55.3 秒的成绩。一旦踢破那道门槛,它就会被看成是一件普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关键在人们对1 英里跑标准的看法也从消极(这根本不可能)转变为积极(我可以做到)。
出于生存需要,人类的基因中深刻着一些东西,比如对消极负面的信息敏感得多。而人的成长,会尽量通过自己的成就去赢得关注,首当其冲的就是从父母那里寻求表扬和认可。可这是一个充满挫折感的过程,因为父母们总是倾向于强调那些消极的事情。当孩子们表现良好时,他们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就什么也不说;而一旦做错某些事,他们就会大发雷霆。诚然,当孩子表现出格时,的确需要纠正他们的行为。但孩子的积极行为同样需要得到强化。当孩子们做对事情却没有人发现时,他们就会开始对自己( 以及其他人 ) 产生怀疑,进而会逐渐设立一些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他们的大脑会逐渐产生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开始对所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进行过滤。他们的大脑变得封闭。
如果一直保持消极心态,长期接受消极信息,人们遇事就会习惯性用消极思维和主观偏见进行过滤,就像1954 年 5 月 6 日以前的人们,谁若说有人能在4 分钟内跑完 1 英里,他们直接就把这人当成疯子。这无异于一种最糟糕的自虐。我们本来可以更全面甚至100%地听到身边的声音,可以100%地通过阅读让那些书和文献中的理念进入我们的大脑。但由于我们的大脑常常是封闭而消极的,所以我们听到或读到的信息就会在我们的潜意识遭遇心理上的堵塞,我们正是通过它来接受、相信、理解和使用信息的,最终只有 10%的信息能够进入我们的潜意识。
这就是人们做不到“知行合一”的第二条原因,消极情绪,或说封闭心智。改变态度要比获取知识更加困难,自己若预设藩篱,大概率买椟还珠。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让自己变成绿灯思维者。即不带任何偏见或先入为主地去聆听,以一种学习新知的兴奋和积极的期待,不仅要仔细聆听对方的讲话内容,还要努力激发出自己的想象力;每次接触新信息时,不要总是琢磨这些信息错在哪里,而是积极发现其中的正确之处,并告诉自己,“我知道自己读到或听到的信息是有一定价值的,可它究竟在哪儿呢?”如果确实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则以“黄灯思维”对待,即等对方说完,首先肯定对方有建设性的方面,再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充分讨论。
哪怕找到了第二个症结,你还是需要重复、重复、重复,一般而言,从拒绝到吸收一个观念,需要六步:
第一次接触:拒绝
“我之所以拒绝它,是因为它跟我之前的想法冲突。”
第二次接触:抵制
“嗯,我明白了,但我还是无法接受。”
第三次接触:部分接受
“我同意这个想法,但在应用时还是会有所保留。”
第四次接触:完全接受
“你知道,这个想法跟我的想法完全一样。”
第五次接触:部分吸收
“我今天就会应用这个想法。太棒了!”
第六次接触:完全接受。
三、行为转变:缺乏跟进→→持续跟进
顶级运动员为什么还要请教练?钱多了花不出去吗?有些名帅当年是明星,但也有很多大咖教练技艺远不如运动员。除了运动员需要一个旁观者提供他方视角、战术安排,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或几个人跟进提供监督、支持和反馈。
在很多情况下,普通人即使知道应该作出改变,而且也非常愿意去改变自己,比如说阅读、减肥,却很难去作出真正的改变。要想真正让自己进步,必须制定一份能够为自己争取到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并帮助自己培养强大的责任感的跟进计划,往往跟进指导的时间是求知的10倍。
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制订这样的计划,这也正是人们没能做到学以致用的第三个原因:他们缺少一个跟进系统。所以,你想快速进步,找一个教练手把手指导和监督是首选,或者进一个好的小型主题付费群。其实,这一点,就是我们熟悉的“刻意练习”。如果你就是不愿找教练,也不想费时间去甄别哪些微信群值得进,也有办法,不妨模仿富兰克林的方法,自我进行“刻意练习”,以写作为例:①交一份“社交投名状”约束自己,比如在朋友圈广播自己接下来一年每天读30分钟书,那每天你必须发一条书摘去朋友圈;②读完一本后立即撰写书评,请朋友,或知识达人点评获得反馈,对照大师级书评找差距;③充分肯定自己的坚持和进步(这点很重要);④根据反馈修正读书方法和书评写作方法。
原来,“知道做到”并不难,一是要善于抓住核心信息,二是要不带偏见获取信息,三是要持续跟进刻意练习。当然,关键是重复、重复、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