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文章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式现代化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聚焦物质需求,书写发展新时代,满足现代化的“衣食住行”。物质文明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在人类能保证生存的基础上,才能去思考如何更好地推动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回顾过去,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增长,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抓住了主要矛盾“对症下药”,确定将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基本国策,通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和乡村振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实现了人民生活从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没有发达的物质文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就会缺乏自立于世界的物质基础。中国积极探索新道路、新途径,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为解决人类生存发展问题提供了全新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望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物质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目标,我们仍要持续聚焦物质生活需求,坚持制造业当家做主、坚持科技创新、守牢18亿亩耕地、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

培育精神内核,追求美好新生活,勾画现代化的“诗和远方”。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纵观过去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不难看到,一些国家盲目追求财富积累、物质享受,自诩走在了现代化的前沿,实则在当下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日渐陷入困境,民族信仰缺失、物质欲望横流、享乐主义盛行、贫富分化严重。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正确看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国式现代化则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信思想,开辟了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的新兴道路,给出了解决人类问题、克服西方式现代化弊病的中国方案。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民的价值追求,外化为人民的自觉行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总结经验,继往开来,我们要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物质精神“齐步走”,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要坚持“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的做法,注重在达到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这一“仓廪实衣食足”的同时,推动实现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这一“知礼节明荣辱”的目的,把高质量发展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主要矛盾紧密结合起来,既要把“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切实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前大步迈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