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系电影《海蒂和爷爷》,又名《阿尔卑斯山上的少女》。
这部欧洲电影史上评分最高的影片,改编自约翰娜·斯比丽著同名长篇小说,讲述天真可爱的小姑娘海蒂被姨母送到阿尔卑斯山上与脾气古怪的爷爷同住,她用自己的真诚善良感动和帮助周围的人的故事。
爷爷性情古怪,跟村民不合,长久以来就离群索居,独自住在山区的木屋中,当海蒂来到爷爷家,她的纯真及率直终于融化了爷爷的心。在此海蒂也交到一位新朋友牧童男孩彼得,他们一同徜徉在群山绿野之间,生活悠哉快活。
后来海蒂却被迫离开山区,被送到法兰克福当一位不能走路的富家小姐克拉拉的玩伴,海蒂和克拉拉一拍即合,很快就成为形影不离的好友,她更在克拉拉的祖母循循善诱之下,引发了对书本的与趣。可是,她对美丽的高山风光和爷爷的怀念却有增无减。
这部电影吸引我的不仅是充满爱与感动的剧情,更是阿尔卑斯山的美景。每当心灵干涸需要滋养的时候,当被生活琐碎缠绕走不出宁静的时候就会看一遍。
电影完全治愈系,美景,人文,看完对生活又燃起了希望和热情。
随手一拍都是明星片,美极了。
看这部电影时想,如果能住在这么美的地方,每天读书,写作,与美景为伴,人生还有什么遗憾。
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喜欢上安静,独处,厌倦了城市的喧嚣,车水马龙。只想找一处安静的地方,赚钱,读书,生活。。。
按照自己的节奏,早上读书,中午工作,晚上运动,思考。
丢弃那些不必要的人际交往,少量而精致的物质,捆绑着的心灵枷锁,让自己能掌控自己的一切。工作时努力工作,赚钱赢得自由;休息时找一处安静美好的地方,看书,思考,冥想;假期带着家人去一个很想去的地方旅行几天,看看其他地方的人是怎样生活的。。。
人越成长越孤独,很难找到与自己同频的人,放眼望去,大部分人都过着一样的生活。
在生活琐碎里抹掉了曾今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过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还是被迫这样生活。
晚上睡前和儿子聊天,他说妈妈以后带我去阿尔卑斯山看看,坐坐瑞士的小火车,看看阿尔卑斯雪山。我答应儿子,妈妈一定带你去。
从小我就鼓励儿子有自己的梦想,独立的想法,然后去努力,并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在我们能力所及满足他的各种小愿望,让他觉得自己值得拥有这些东西,值得拥有父母的爱。
而不是只有考试考的好,比别人优秀才配拥有他想要的东西,父母才会爱他。
只有从小感受到了无条件的爱,长大后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怎么让自己过的幸福。不要让他从小就内心匮乏,觉得我不配拥有好的东西。
不会在他面前说爸爸妈妈很辛苦,只会告诉他,想要的东西我们自己努力去获得。
父母努力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让自己幸福,也是在给孩子做榜样,让他以后去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凤凰卫视资深国际记者周轶君拍摄的一部教育纪录片,以日本、英国、芬兰、印度和以色列五个国家为例,拍摄了当地一些学校的教育现状。
在向国内观众展示其他国家的教育实践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思考——他山之石,如何攻玉?
《他乡的童年》最令人羡慕、讨论度最广的,当属芬兰的教育。芬兰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SDSN)发布的2019年《世界幸福感报告》,芬兰连续第二年蝉联全球最幸福国家。而芬兰的教育,也一直被视为典范。
芬兰教育的秘密是什么?纪录片为了揭示了几个关键词:平等、自由、积极教育。
纪录片中,周轶君一度感动落泪,老师带着孩子去康复中心,让孩子和老人一起作画,不是比较谁画得更好,而是让每个人观察对方,自由作画。
自称不会作画的周轶君第一次观察别人,为别人作画,知道邻座的老太太从未学过作画,几十年来仅仅因为热爱而坚持着,周轶君落下眼泪——我们的教育充斥着“否定”,而忘却了,学习不只有目的,它可以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可以慰藉心灵的热爱。
周轶君说:我终于明白,为了你的生活而学习,是什么意思。
看到周轶君落泪,我也忍不住流泪。我们有多少人是在否定中长大的,在被比较中长大的。在父母老师的负面评价中让你觉得你不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别的孩子都比你好。
虽然没有那个环境让孩子成长为自己,但作为家长,我们只能努力提升自己的格局,视野。
不只是用分数评价孩子,而是让孩子成长为心理健康,善良富有爱心,能自我激励的人,还有保持终身学习,成长。
学习成绩是基础,它是敲开未知世界的钥匙,走上更大的舞台,增长更多的见识。
相信孩子可以学好,多鼓励他们,表扬他们的努力,让他们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掌握方法,是可以学的更好。
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的起点。
要想孩子喜欢读书,父母就要终身学习;
要想孩子快乐,父母就要学会稳定情绪;
要想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人,父母自己要过的幸福。
为什么我要努力让自己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不仅是为了自己不辜负这一生美好年华。
更重要的是对儿子的爱,我希望他看到妈妈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以后也会去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不是随波逐流,而不是被迫向现实低头。
只要你想,只要不放弃努力,任何时候开始努力都不晚。
我相信,这是父母对孩子最深的爱。